主持人:
中国上市公司产业升级(太原)高峰会暨2023第三届山西资本市场转型发展年会将于2023年11月17日上午9:00在山西太原·晋祠宾馆举行,敬请期待!
主持人: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中国上市公司产业升级(太原)高峰会暨2023第三届山西资本市场转型发展年会。

本届大会由山西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主办,中国上市公司产业升级高峰会组委会承办,由鹏飞集团、山西证券、山西汾酒联合协办。在此对前来参会的各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最诚挚的感谢!

很高兴能和大家再次相聚于此,距离上次2019年的大会已经过去近四年的时间,这几年间发生了很多变化。

现在,很多人在议论着山西的出圈,一直有“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的说法,在传统文化兴盛和国潮之风流行的加持下,山西的历史文化出圈、人文景观出圈、特产美食出圈、自然环境等等都在出圈。与此同时,山西的产业转型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人用“爬坡过关、向新成长”来描绘这样一个过程,现在的山西正在努力实现从“一业独大”向“多业支撑”的转变。

而在三晋大地上,汇集了一大批探路转型的龙头上市公司,必须要看到,头部上市公司是区域创新发展和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突击队和引领者。

今天举办的产业升级高峰会设立的初衷就是为山西引资引智、助力山西企业在资本市场上提质升级,为山西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我们期待各位与会嘉宾紧紧围绕山西产业转型升级、引领黄河流域绿色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打造山西绿色金融资本市场新名片等等议题展开充分的交流和讨论,为山西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新观察、新办法、新思路。

下面,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今天莅临现场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他们是:

山西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张炯玮;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彭德全;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

山西金控党委专职副书记、副董事长,山西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侯巍;

鹏飞集团总裁助理兼氢能事业部总经理马小龙;

《证券日报》青岛、山西负责人,山西资本圈创始人,中国上市公司产业升级高峰会组委会主任陈慕鸿;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

山西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二级巡视员王恩生;

山西证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王怡里;

以及省内外的专家学者、上市公司代表、拟上市公司代表、及投资机构代表和媒体朋友们,欢迎你们的到来!

在今年10月底刚刚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金融强国”的战略。山西省金融办在推动全省金融发展、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推进优质企业上市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在今天活动的一开始,有请山西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张炯玮致辞。

张炯玮:

尊敬的各位来宾上午好!非常欢迎大家齐聚龙城参加本次峰会。今天有很多我们特别熟悉的、国内特别有名的专家、老朋友,大家的莅临让这次峰会蓬荜生辉。

本次峰会也是在中央金融工作会之后我们在探索构建科技、金融、产业、资本四位一体协同发展格局,探讨资本市场全方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次盛会。所以,我代表省金融办向远道而来的贵客,向长期以来支持山西发展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们也非常感谢承办单位的辛勤工作!

山西对大家来讲并不陌生,位于黄河流域的中游,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大河文明。古往之山西是我国近代现代金融业的发源地,山西举商贸之大业,搏金融之先声,成就了历史悠久的晋商精神和晋商文化。从乔家大院到走西口,无不彰显晋商五百年悠久历史的超然地位。我们常讲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就是晋商的真实写照。日升昌票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从1823年创立以来,引领近代中国金融蓬勃发展近两百年。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四次莅临山西,对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指示,这也为山西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今日之山西大力弘扬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和衷共济、务实经营的新晋商精神。山西在战略上深度融入京津冀,主动对接长三角,加强合作粤港澳,在高质量发展中迈出了山西篇章的坚实步伐。去年全省GDP突破了2.5万亿,全国排名上升至第20位,的确是来之不易。

刚刚闭幕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要加快建设经济强国,更要发挥好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这也是对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山西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工作,省政府出台了《企业上市倍增计划》,出台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实施意见》等等。当前我们正在深挖资本市场的潜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转型步伐。

所以,山西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真诚邀请各位朋友来山西投资兴业,共享发展机遇,让我们共同唱响人说山西好风光,携手前行共创辉煌,谢谢!(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谢谢张主任热情洋溢的开场致辞!优质的资本市场需要优质的市场主体,正如今天活动的重要协办单位鹏飞集团,以绿色发展为核心,全方位构建安全、绿色、集约、高效的工业体系和产业体系,以下有请鹏飞集团总裁助理兼氢能事业部总经理马小龙先生致辞!
马小龙:

尊敬的刘世锦主任,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大家好!非常高兴有机会与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欢聚一堂,共谋发展。

现就鹏飞集团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向各位报告。鹏飞集团历经3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有3000万吨煤炭,500万吨焦化,10万吨合成氨,2万吨高纯氢,氢智能制造、物流管理、文化旅游地产、5G智能应用等于一体的智能化、绿色化、循环化的民营企业。现有总资产1500亿,职工3万余人,2022年实现了营收1029.69亿。

2023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位列第244位,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位列第92位,集团获评为山西首家DCMM认证企业,旗下鹏飞焦化厂、甲醇制氢热源厂被工信部评为绿色工厂。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深入推进山西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鹏飞集团勇担一流能源企业使命,主动融入全国氢能产业总体布局,谋划布局全球领先的氢能示范基地、氢能产业园。规划建设20万吨尾气制氢,5G网风光发电,100座能源岛,30万辆氢源重卡,及重卡大物流公司等项目,持续深化氢能产业链、创新链、应用链,积极探索氢经济发展新路径。

目前鹏飞氢能产业发展步伐坚定,成效显著,全产业链正在加快构建。一期年产2万吨的高纯氢与全国首个水电解制氢项目已经投建,收购湖北十堰研制的百辆重卡已投用,成立了万辆重卡大物流公司,搭建了零碳物流管理平台,打造了滴滴打车运营模式,与省内外行业领军企业围绕技术创新、产业协同、市场拓展等深化合作,实现一企带一辆、一辆成一片。

我们正在全力谋划布局氢进万家、氢能小镇科技示范工程,积极推广氢能多领域的应用。在吃的方面,引进上海的氢成果,打造山西平台的氢水果、氢蔬菜等绿色食品,让人吃得更放心。在住的方面,力争把现在使用的能源都变成氢能源。在行方面,加快燃料电池和交通工具的应用推广,让人们纯绿色出行,全力营造氢能新生态,开启氢能新生活,真正让氢能走进寻常百姓家,实现人人赋能氢,氢能赋万家。

实体产业做大做强离不开资本市场赋能,我们正在与国际知名投资公司积极筹划氢能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及智慧物流进军资本市场,希望通过本次大会与在场的各位嘉宾鼎力合作,充分发挥产业+资本赋能优势,为中国上市公司产业升级、山西资本市场转型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衷心祝愿本次大会圆满成功,祝愿各位领导、嘉宾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家庭幸福,谢谢大家!(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山西证券是山西省内唯一一家上市券商,目前已有三十余年历史,山西证券作风稳健、经营稳定、管理规范、业绩良好,是山西资本市场不容忽视的力量。

有请山西金控党委专职副书记副董事长、山西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侯巍上台致辞。

侯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企业家朋友们,大家好!

初冬时节,我们大家来到锦绣太原,聚首承载三晋历史文脉的晋祠,共同探讨中国上市公司产业升级和山西资本市场转型发展这一新时代重要课题。在此,我谨代表山西金控和山西证券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山西省金融办的精心指导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资本市场转型发展。近年来,围绕企业上市倍增、上市公司质量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正在形成双向奔赴的良好态势。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我们先后在2018年和2019年组织了两届峰会,山西证券也同步发布了《山西资本市场白皮书》,今年是第五期。2018年以来,山西国资国企改革渐入佳境,山西路桥、北方铜业先后通过重大资产重组登陆资本市场,分别成为了山西高速公路第一股和有色金属第一股,山西安装也将于近日登陆港交所,相关国有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股权融资618.75亿元、债权融资863亿元。2018年以来,我省新增7家公司登陆沪深港京交易所,27家公司登陆新三板,区域股权市场挂牌企业数量达到4576家,区间增幅高达189%,并储备了一批拟上市企业。截止目前,民营上市公司数量占比达41.46%,民营挂牌公司数量占比达91.25%,民营经济展现出勃勃生机。上市公司质量和产业结构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据统计,沪深京三市总市值由2018年的6319亿增长至现在的9018亿,增幅达到43%

山西金控作为省属全牌照大型金融控股集团,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担保、期货及要素市场等金融业态于一体,持续发挥集团化综合金融服务优势,全力投入山西地方经济建设。作为山西金控服务资本市场的重要平台,在省金融办、财政厅、证监局等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山西金控直接领导下,山西证券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山西经济大局,构建服务实体经济生态圈,近年来,服务了山西90%以上的省属大型国企,累计辅导350余家省内中小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辅导276家中小企业挂牌晋兴板、41家中小企业登陆新三板,累计服务了近50%的省内新三板企业和四板企业,为各类企业融资超过1000亿元,连续三年省内公司债券承销金额排名券商第一。

当前,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扛起转型发展、能源革命两大使命,统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推动产业结构由“一煤独大”向“多业齐兴”转变。特别是将制造业振兴升级作为产业转型主攻方向,在全省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着力打造特色专业镇,在特钢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光伏、现代医药等特色领域加快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山西新型工业化建设已经步入快车道。展望未来,山西产业转型路径明确、前景光明。我们相信,只要产业、金融携起手来,瞄准既定目标,良性循环互动,笃行不怠,久久为功,一定会使命必达。

最后,真诚期待倾听大家的真知灼见,预祝本次盛会圆满成功,祝愿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大家!(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2018年,本着更好服务山西资本市场,聚集全国金融智慧,为山西引资引智的美好初衷,在这个大厅召开了第一届中国上市公司产业升级(太原)高峰会,时光荏苒,如今第三届峰会我们再次相聚于此,相信作为大会的发起人、承办方一定有很多话想说。接下来我们有请《证券日报》青岛、山西负责人、山西资本圈创始人、中国上市公司产业升级高峰会组委会主任陈慕鸿上台致辞。
陈慕鸿:

尊敬的刘世锦主任、张炯玮局长,各位来自政界、企业界、媒体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在这个隆冬来临前的阳光明媚的上午,我们又相约在有历史厚重感的美丽晋祠,重温中国上市公司产业升级高峰会盛况,共商中国上市公司产业升级,齐议山西资本市场转型发展,我对各位百忙之中莅临会场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2023年是跌宕起伏的一年,市场各方在年初本来认为疫情过去了,应该是经济特别向好发展的一年,可是事与愿违,今年中国经济却相当的不理想,房地产风险、金融风险、股市风险等不稳定因素叠加,造成中国制造产业发展不及预期,有些企业甚至出现了存亡风险,人们的获得感没有得到明显提升,但是我们相信,风雨过后现彩虹!包括在定我们高峰会背景板主视觉的时候,我一眼看上的现在这个图案,至少在一片深蓝中有一抹亮色,代表着希望之光。

今天我们召集大家齐聚一堂,就是想通过这次高峰会聆听专家学者、投资家、企业家等的智慧碰撞,以期为来年的经济发展找到正确的路径,产生新的力量。

下面我再简单回顾一下我们前两届的活动,我们在2018年启动了首届“中国上市公司产业升级高峰会暨首届山西资本市场转型发展年会”,我们的初心是,山西资本市场相较于东部发达地区,整体发展水平相对有所欠缺,但很多优势资源却亟待整合,转型发展的潜力很大,所以我们便想通过发挥自身优势资源,搭建高水平的资本市场交流合作平台,以期为山西引思想、引智力、引人才、引人脉、引资本、引项目,从而实现在助力优化整合山西本地相关资源的同时,又可以借鉴吸收发达地区先进经验、优势资源,既要成功走出去,又能顺利引进来,实现高质量地交流合作。

在各界的大力支持指导下,首届高峰会成功举办,随后又于2019年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但之后由于疫情的原因,直至今年才终于有机会与大家再聚高峰会,在这里我再次对支持本次高峰会举办的单位、机构和领导、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让我再回到山西资本市场市场,大家都明白,培育和推进企业上市对增强地方经济活力、促进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过去几年,山西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倍增”计划,这期间科达自控成为北交所山西第一股,随后大禹生物等公司先后成功登陆北交所,目前仍有多尔晋泽、中网华信、太重向明等优质企业冲刺上市,山西有望迎来更多的上市公司,这是山西在资本市场取得的不容忽视的成绩,这些企业将成为推动山西经济转型的“助推器”,为山西未来经济发展持续注入新活力。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考察时指出,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众所周知,山西是国家重要综合能源基地,是党中央赋予的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省,在新时代强国建设中承担着重大使命,加快形成并壮大“新质生产力”可谓迫在眉睫。

如何充分利用各方在资源、科技、资金等领域的产业及投研优势,大家共同挖掘、孵化、互荐发展前景好成长性高的企业和项目,助力山西加快新兴产业布局,服务山西地方经济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是山西资本市场面对的重要课题。现在各界对在这些方面扮演关键角色的山西资本市场,给予了更大期待。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作为明清时期商业历史的代表,曾经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晋商开创了中国金融业的新纪元。新时代的山西企业家,更应在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中,发出山西声音,贡献山西力量;在山西全方位建设强大区域资本市场的过程中,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本次高峰会邀请了国内顶尖重量级嘉宾和省内外上市公司高管,拟通过主旨演讲和圆桌讨论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深入交流讨论,集思广益,建言献策,为共同推动山西资本市场和众上市公司在助力全省产业升级、加快构建体现山西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新质生产力做出更大贡献。

预祝本次高峰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下面有请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先生,刘世锦先生长期以来致力于经济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主要涉及企业改革、经济制度变迁、宏观经济政策、产业发展与政策等领域。对经济发展有深刻的理解,今天他给我们带来题为《稳增长促转型要加快挖掘两大新增长潜能》的主旨演讲,有请刘主任!

刘世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我就目前的宏观经济中大家关注的问题做一些讨论。

大的经济形势大家都是清楚的,因为年初的时候基本摆脱疫情的冲击和影响,中国经济进入了正常的轨道,一季度还是不错的。二季度预期不稳,内需不足的问题也显示出来了,三季度包括10月份的数据出来了,还可以,所以全年实现年初制定的5%左右的目标,现在应该是5%以上了。今年即使增长了,但是去年的增速是3%,两年平均也就是4%左右。疫情的前两年平均是5.15%,这两年平均4%是低于5.1%的,也低于学术界认为的强增长率是5%-5.1%

有人预测了一下明年说5%,这要放在几年前增速增长5%很多人认为是低了,疫情前大家讨论要不要保6%5%现在来看明年打一个相当大的问号。

我们回头看一看中国经济总体上大的背景是高速的增速,或者我们通常讲的由高速的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这个图讲的是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出现一个高点以后,到现在整个是一个减速的过程,也就是增长阶段转换的过程。

但是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经济起起伏伏,有时候需求不足,速度有所回落。我们过去3040年有几个大的增长驱动力量就是基建、房地产、出口,尽管它还在减速,但是你抓一抓还管用。比如房地产,房地产有些地方也在回落,但是把政策放宽一点儿,把利率放低一点儿,框架放得松一点儿,房地产马上就反弹。但这次也反弹了,反弹了一两天,还继续往下降。基建投资大家注意看最新的数据,已经到了2%左右,这是以前没有过的。实际上中国的基建投资很大一块是透支的,可持续性是有很大的威胁。

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呢?过去十几年经济转型期,老办法不太管用了,但是新办法是什么看得不太清楚,还在探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最近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与日本上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裂后的状况比较相似。我这个地方有一张图,看看日本,日本上个世纪50年代、60年代9%的增速。70年代初期日本遇到石油危机,70年代、80年代是中速增长期,大概4%左右。90年代初以后开始进入了所谓低速增长期,大概也就是1%2%,甚至是零增长、负增长。所以,日本基本上是经历了三个增长阶段。

从中国目前来讲,我们尽管和日本90年代初的情况有些相似,但是整体上来讲差别还比较大,不能混为一谈。日本在90年代初已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所谓低速增长期,中国目前还在中速增长期,如果我们一定要和日本进行比较的话,应该说我们还有5-10年中速增长的潜力。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日本的人均GDP处在发达国家的前列,一度是超过美国的。但是中国目前的人均GDP大概今年算下来也就是1.3万美元,用现价美元计算,我们现在确定了一个目标是到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也就是3.5-4万美元,我们大概还有增长2万美元左右的潜力,也就是增长将近2倍的潜力。美国的人均GDP现在是7.6万美元,我们跟他们的差距更大。

日本90年代陷入了低速增长,主要是结构性潜能下降,缺少新增长点。最近有一个词很流行,叫做资产负债表衰退。日本有一个经济学家叫做辜朝明,他说日本当年企业有点儿钱都用来还债了,没有钱投资,引起了经济衰退。我觉得日本当时的情况是缺少新的增长点,资产负债表只是一个表象,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倒因为果。

中国目前要走出困难局面,关键还是要加快发掘新的增长潜能,前提是对中国经济现阶段的新的特点要有所认识。从需求端来讲,重要的耐用消费品、房地产、基建等相继出现历史需求峰值,进入减速期。最近在谈扩大消费的问题,你要搞清楚消费增长到底要增长什么,我们现在所谓生存性的消费,包括低收入群体,基本上满足了。现在我们差的是发展型消费,也就是说社保、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娱乐、金融服务、交通通讯等等,这些发展型的消费拉动着整个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消费量的扩大。

这个方面我们城市居民现在这几年讲得比较多,也就是所谓的三座大山,教育、医疗、社保,实际上现在最大的问题,这个方面最欠缺的是近3亿进城农民工。因为发展型消费和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密切相关,由于基本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不到位,所以进城农民工在教育、医疗、社保等等方面有严重的欠账。

供给端,因为受需求减速的影响,传统产业进入下行通道,这个时候我们实际上需要传统产业的升级和一些新的未来产业的发展。但是现在的问题房地产出了点儿问题,我简单地讲讲对房地产的看法。

房地产现在往下回落是符合规律的,因为大概在十年前,我们的观点就认为房地产的历史需求峰值就已经出现了。过去五六年的时间整个房地产还不错,为什么呢?是因为你仔细看它是个结构性的行情,主要是一线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省会城市的房价上涨,为什么?因为人口向这些地方流动。但是这种结构性的行情其实在两三年前我们看起来也到了一个峰值期,所以房地产回落是符合规律的。

我们过去一直讲房地产是要回落,但是希望它软着陆。从政策层面你得小心伺候,房价不能涨了,但是敢落吗?敢大幅度落吗?可能更不敢,所以小心伺候让它能够软着陆。但是大家都知道,其实我们落的幅度太大了,力度太大了,持续的时间也相当长。

所以,我们希望房地产中国在目前至少可以维持一个低速增长,过去10%以上的增长速度很难维持,比如说增长2%3%还是有可能的,所以怎么能恢复这种场景?现在来看,我个人认为房地产可能最困难的时间还没到来,最近两年只是量缩了,价跌在三四线城市是在往下走的,一线城市价格还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这个价格如果不落地,很多人还是不愿意买房子的。所以,价落的过程至少在一线城市,在核心城市部分,这个事情还没有到位。某种意义上来讲,房地产最困难的时候还不一定到来,我们可能还需要关注。另一方面,企业家预期不稳,稳信心不足制约创新活动和新先导产业成长。

资产负债端基本面,在需求和供给双重冲击下,政府、企业和个人资产负债表都经历着数量扩张型向效率导向型的转换,但这种转换往往是被动和危机倒逼性的。

最近讲资产负债表衰退,其实还算不错,还有现金流,只是不能用于投资。但是我们会看到中国现在有相当一部分行业包括很典型的就是房地产。过去它的运营模式是高负债、高周转、高销售,前提是需求的高速增长,一旦当需求的高速增长这个前提不存在以后,马上就会出很大的问题。恒大是本身的问题,其实你会看到这个领域中一些所谓优等生,像碧桂园等等企业最近都陷入了困境,实际上和这种经营模式有直接的关系。

其实中国现在并没有出现一个所谓资产负债率的下降,还在借钱,借钱干什么呢?还原有借的钱的利息,本钱已经还不了了。所以,某种意义上就是所谓的旁氏结构,我们用旁氏骗局,借来的钱只是用来还利息,这种局面能持续多长时间?所以,供给需求全部减速,到了中速以后,资产负债结构是不适应的,必须要做出重大的调整,是现在面临的一个真实问题。但是这个调整现在从国际经验来讲还有比较长的时间,像日本的经验很可能是十年左右的事情。

这是负债率的情况,这里面有张表大家看看,我觉得很有意思。红色的杠是我们每年GDP的增量,蓝色的杠是每年要还的利息。你看从2011年以后,除了2022年这一年,剩下的各年很有意思,蓝杠子比红杠子都高,全国每年的GDP增量用于还利息都不够。这是一个什么意思呢?咱们搞资本市场的值得研究,也不是说中国经济就不行了,但一定是有某种问题,我只是把问题给大家提出来,以前不是这个情况,所以中国资产负债结构这个模式是要调整的。

下一步我们讲的出路在什么地方,得找中国新的增长潜能。我提出了两大新的增长潜能,不是非常严格的经济学意义上的说法,我想用比较形象的、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一个说法,一个叫做“横向需求空间”,简单地说就是缩小中低收入群体与中高收入群体在终端需求结构(包括消费,也包括住宅、民生用的基建和服务业用的设施等等这些东西)上的差距,这个差距相当大。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引以为自豪地说中国有4亿消费群体,这个市场非常大,确实如此。但是我特别想说,这4亿人口之下中国还有9亿中低收入阶层,怎么提升他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这个更为关键。

因为现在有一种说法,说中国还有5亿人没用上马桶,10亿人没坐过飞机,咱们在座的都是“空中飞人”了。5亿人让其中3亿人坐上马桶,10亿人中的5亿人坐上飞机,这是多大的需求量啊。我们不用产业升级,我们就保持现在传统产业,这个市场需求很大一块儿就出来了,你说中国经济增长个5%-6%有问题吗?没问题,问题是刚才讲这些人的需求和收入能不能上去。

“纵向升级动能” 是指提升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拓展经济的上行空间,包括现有产业的价值链升级,第二是新技术推动的新产业或“未来产业”生成与发展,数字技术和绿色转型将会为纵向升级全面赋能。

扩大横向需求空间,重点在需求侧,我的生产能力是没问题的,把需求扩大了,整个增长就可以实现,所以对稳住包括房地产在内的既有产业意义重大。培育纵向升级动能,重点在供给侧。简单地说扩大横向需求空间重在稳增长,培育纵向升级动能重在促转型。

中国还有这么多增长潜能,能抓得住吗?有些增长潜能你看得见,但是抓不住,怎么办呢?大家通常就会呼吁宏观政策能不能放得更松一些。刚才也讨论了很多宏观政策的问题,我说一个简单的结论,我认为中国这几年的宏观政策力度是完全够的。比如说货币政策,M2过去一年的时间是11%以上,民意GDP增长最多6%,过去比民意GDP增长再加上12个百分点也就是M2,财政政策各方面绷的很紧了。

我们现在实际上是有新的增长潜能,我称之为结构性潜能,这个东西要出来,现在就是受到一个限制,很多体制机制和政策的限制,所以就要推动结构性改革。有人说这个结构性改革远水解不了近渴,错了,很多政策结构性改革,你今天晚上公布了,明天早上就会有剧烈的反应,比现在降息等反应要大得多。

我下来讲讲中国下一步到底应该推动什么样的改革,我认为从需求侧来讲,以进城农村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的需求侧结构性改革;以稳定房地产等既有支柱产业,激发企业家精神助推传统产业升级和未来产业发展为重点的供给端结构性改革;以扩大有效需求、转换资产负债模式、化解防控风险为重点的资产负债端改革。

需求侧我认为现在说到底还是个老问题,就是城乡关系问题。刚才我讲第一个横向需求空间,为什么9亿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低呢?其实大部分都是农村人口,有些是进城以后的农民工,基本上是这些人。

我现在讲中国下一步发展的重点,你看看咱们国家这几年的城市化,你看看城市建设,特别是城市核心区,比如说太原一个街道拍张照片,我说这是北京,你能反驳吗?你很难反驳,都长得差不多。中国现在很多城市建设你到欧美国家一看,发达国家比我们看起来还差。确实,我们现代化搞得比较晚,建设得比较新。

但是你注意,现在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差在城市之间,差在乡村。你看看欧美国家,包括国内我最近也在各个地方跑,我注意看,你看看浙江,你看城市之间的差距,你看看长三角、珠三角和北京、天津之间,城市之间的差距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平。

其实从国际经验来看的话,城市化,城市核心地区的人口将近30%左右,剩下50%60%以上是在城市核心区的边缘地带,所谓都市圈的范围是大量的中小城镇要发展,这是中国下一步城市化发展的真正重点,我认为中国需要新一轮的城市化,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一个增长空间,这个范围之内如果能够推动起来的话,像房地产、基建你说没空间了?中国这方面就到头儿了?还有空间,但是这个方面很多潜力你是看得见、抓不住的。

我特别强调城乡融合过程中等讲三个平等:“身份平等”、“基本公共服务获取权利平等”、“土地(不动产)财产权利平等” 。我们呼吁,在我们搞了三年脱贫攻坚战以后再搞三年,干什么呢?对近3亿进城农民工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攻坚计划。现在房子卖不出去,政府拿点钱出来变成农民工的住房保障。

有些人说政府得拿钱、补贴,我觉得这是似是而非,农民工进城有些十几年、二十几年了,他们一直给你缴税,政府就应该给他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这么多年了其实这个服务没有提供,这是欠账,现在只是还账,现在这个账还了以后扩大内需,比你搞基建工程扩大内需要直接得多。

最近浙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就是2023-2027年,把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新市民和原有市民的基本公共服务要拉平,我认为在全国带了一个好头,希望各个地方一定要跟上来。

城乡土地权利不平等,城市居民在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可以交易,农民在集体土地上建造的房屋不能交易,不批准的是小产权房,宅基地上盖的房子只能在内部进行流转,就是村的范围内,有多少需求呢?主要需求不在这儿,在外部,但是不允许。咱们都是搞资本市场的,有个常识,一个资产可交易、不可交易、可抵押、可担保的财产与不可流动、不可交易、不可抵押的财产市场估值和价格差异很大。我记得国有股有上市和非上市的,价格差了十几倍。农民的土地权利和城里面的人严重不平等,我们感觉还是要加快。

我刚才讲中国都市圈范围内大量中小城镇的发展,这个是要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向,但现实中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进展迟缓,宅基地转让受限,还有小产权房等遗留问题,我觉得这些事情应该再有所推动。

过去我们老认为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的最后一块保身之地,现在可以把土地转让出来,通过社会体系解决这些问题,农民把土地进行交易以后,获取的收入把社保和保障性住房做好。

城里面的人能不能到农村买房呢?这也是一个土地权利的问题,所以我们还是认为这个方面应该做一些改革和探索,允许双向流动和置业,实现土地效率的提升、农民收入增长、社保能力增强、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改善、产业稳定增长和结构升级,一举数得。

供给侧来讲,现在特别需要弘扬认可企业家才能,这是最近我们讲的民营经济稳信心、稳增长的核心问题,理论上应该有一些新的探讨。把工业革命初期的私有制企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托企业家才能,优化配置资源的民营企业区分看来。把企业家和资本家区分开来,把企业家才能的特殊贡献和价值与剥削区分开来。

企业家才能是组合资源的资源,资本实际上只是办企业的条件之一,你光有资本是办不好企业的。我们现在讲资本市场,中国现在谁提供资本?上亿人在资本市场上,你一定说谁是资本家的话,是在这个范围的,把资金提出来让企业家来用这个资源,这样的话才有更高的回报。

其实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形成的民营企业大部分人因为就不是资本家,他们开始的时候都是白手起家,都是穷光蛋,就是因为他穷,他才办企业,如果他富的话,他是资本家的话,很多人就躺平了。

中国到了我们要创新驱动,特别是我们要发展产业升级的阶段,更多需要企业家精神,不仅民营企业需要,国有企业更需要,我认为这也是国有企业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其实各级政府的负责人也需要,所谓企业家精神就是一种创新的精神,这是中国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最重要的一个标志。所以,我们在纠正所有制方面应该有实质性的进展,国企、民企不平等的潜规则要改变,应该在一些方面加以完善,鼓励平台企业特别是大型科技骨干企业大胆投资,对这些实行常态化管理的负面清单,我们主要是监管。

中国现在改革还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有人说改革开放40年了还摸着石头过河?还得摸着石头过河,为什么呢?因为改革开放不同时期要过不同的河,那个河你搞不清楚,石头在什么地方你搞不清楚。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面临的难题是农村能不能搞年产承包责任制,深圳能不能搞特区,现在这些不是问题了,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山西怎么转型,山西怎么发展资本市场,怎么实现高质量发展。

刚才探讨了那么多,绿色发展等等,前段时间中央深改委讲了顶层设计和划底线,这两点搞清楚了以后剩下的事情还要靠大家去探索,在北京的办公室是找不到解决的办法的,所以还是要重提减政放权,减少行政干预,把市场化法治化治理与鼓励地方基层积极性创造性有机结合,允许试错探索,允许多一些自选动作,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各级干部各类人才营造宽松环境。

谢谢大家!(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刘世锦先生从各个方面为我们阐释了未来我们将面临的机遇,还有现在有可能所要面对的挑战。的确,对于这样一个变化的世界,从来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个过程当中,创新、科技的进步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在这其中科学技术厅作为引领将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有请山西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彭德全为我们带来演讲!
彭德全: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本次年会,大家齐聚龙城太原,共同研究资本创新格局,推进我省上市企业倍增和上市企业高质量发展,是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也是山西进一步加快产业发展的有力举措。我代表省科技厅向年会的举办表示祝贺,向在座各位对我们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谈几点想法。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加快山西转型发展的引擎。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主要论述,围绕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产业壮大和产业培育,全过程、全链条打造先进制造业创新生态。

在加强关键技术方面,实现国产替代,航空用碳纤维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率先突破。在优化重组制造业体系方面,布局10家省实验室,调整重组6家省实验室,52家省技术创新中心,认定28家省级机构。在制造业领域,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网络全覆盖,分布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86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72%

在加快金融科技方面,实施省金融专项,合作开发阳光科创贷等专属金融产品,引导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超过25亿元,授信42.45亿元,注入了金融活水。

总体来看,促进金融业走向高端化、绿色化发展,由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由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提升阶段。2021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战略增速分别为19.5%15.5%。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7.5%7.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达到15.85%

刚刚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把科技金融的金融工作视为之首,也是聚焦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加大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科学创新等领域的支持力度。省长在调研时指出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

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山西要实现到2030年完成经济转型任务,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加快发展新型制造业,更加需要科学技术提供解决方案,需要金融高质量发展,在我看来科学赋能新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先进制造业为主攻方向,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作为重中之重。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创新资源培养,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为体系。补短板,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产业技术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2、打通科学创新最后一公里,深挖制造业企业技术需求,产业揭榜挂帅的模式,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和迭代升级技术。打造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下放“三权”,积极开展科研人员试点工作,打造科学成果转化高地。

3、促进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和特色专业镇建设,一体化培育制,项目培育和人才培育,要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优化配置,健全科技、金融结合机制,创新团队、科学成果和发明专利。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模式,着力加强投硬科技,围绕产品、企业、产业全生命周期提供金融保障,解决制造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难题,立足实现科学产业金融同频共振,互利共赢。

4、用好金融实施力量,以实验室和研究院为引领,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门类多样、齐全的实验室。发挥科研优势和人才培养作用,科教融合,着力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产出更多成果。有效激发国家级科研机构和我省机构的活力,以创建构建三级创新产业体系,更多造就创新型市场主体,完善企业主导、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壮大高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创新联合体,促进大中小制造业企业融通创新,让企业真正成为产业科学创新的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
主持人:
下面有请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先生登台,为我们带来主题演讲《全球新格局下的中国金融经济走势》,有请!
徐洪才:

到了岁末的时候,大家心里面多少有些忐忑,有些迷茫,几家欢乐几家愁。但是盘点过去的一年,对新的一年做一个展望,这也是大家共同的一个期待。借此机会,我简要地和大家分享一下在全球新格局下的中国金融经济的走势,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题目。

一、中国经济外部确定性上升

这样一个观点在过去多年大家感觉好像有点儿与众不同,怎么讲这样的话,我们总是说不确定性是上升的,下行压力很大。

1、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经过这三年疫情,大家看到了全球供应链的中断和分工体系受到的冲击,世界经济目前仍然是触底的过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的预测说今年经济增长3%,明年只有2.9%,不增还降了0.1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经济速度下滑了。

仔细一看,我们看到10月份的预测说明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只有4.2%,当时预测今年是5.2%,但是最新做了调整,认为明年中国经济可能有4.6%,高盛公司的预测明年是4.8%。世界经济有2.9%的增长,说明是有韧性的。今年外贸增长有0.8%,但是明年会达到2.3%。传统贸易投资都在逐渐恢复的过程当中。

虽然世界经济在保持低速增长的态势,但是内生动能正在积聚、恢复。当然我认为明年的中国经济不可能只有4.6%、4.8%,我认为一个政策的预期目标5%左右还是要努力的。

2、全球通胀压力放缓,各国央行政策表现不一。10月份美国的通胀率已经跌到了3.2%,距离它的政策目标2%只有一步之遥了,这就意味着年底美联储加息可能不会有了,这就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的空间打开了,明年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减低了,我们明年央行降准降息的空间打开了。

3、中国与美国等国际关系出现变化。德国总理不久前来访中国,昨天习近平主席又接见了日本的首相,中日关系也会缓和。英国的卡梅隆出任外交大臣,他是当年开启中英之间黄金十年的人,我相信中英、中欧、中日、中美关系会出现止跌企稳,这也是一个确定性。

地缘政治冲突,过去的一年我们人类社会管控战争风险的能力是经受了考验。

总而言之,我觉得从根本上讲最大的确定是去年二十大咱们自己确立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方针路线。习主席这一次出访美国,我们进一步强调要推进高质量、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事实上今年以来商务部、发改委都很努力,积极地申请加入CPTPP,这是当今世界标准最高、要求最严的一种自由贸易协定。

我们知道过去20多年,WTO基本上陷于瘫痪了,但是现在也是风起云涌、暗流涌动,各种双边、多边合作依然在曲折中前行。所以,经济的全球化我觉得它在波浪式前进,不会逆转,这也是一种确定性。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对于世界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对于中国来说也是重大利好。

二、中国金融经济走势分析

今年前三季度的经济增长有波动,但是环比来看是回稳向上。因为有基数效益,三季度环比增长1.3%,年增长率5.2%,经济增长的动能积极因素也在不断增多。如果各项政策能够到位,再加上世锦主任讲的结构性改革如果能抓住机会的话,我相信未来可持续发展长期发展的趋势并没有改变。

一是CPI止跌企稳。物价水平止跌企稳,特别是PPI,从5.4%收窄到2.6%,看物价应该优先考虑生产的价格指数。

二是PPI探底回升。PPI里面上个月回落得比较多,主要是猪肉的价格拉低了,这个参考价值并不大,如果仅仅看CPI这个所谓的通胀指标来考虑我们的货币政策,我觉得这是不科学的。一个简要的方法,就是(PPI+CPI)÷2,目前已经处于稳定了。10月的情况会越来越好,经济周期的回升是上升的,1963年出生的人要退休了,消化过去三年留下的历史欠账,就业的情况明年、后年会越来越好,不用担心,收入的水平保持与经济增长同步。

投资、消费、需求三驾马车,尤其是投资非常不给力,现在还在往下掉。投资在稳定增长当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但是现在很不给力,主要的原因是存在结构性的问题。基础设施投资受制于政府的财力,还有外部性当期的经营现金流是比较差的,这一块我们不能无限的扩张。制造业投资在低端制造业我们是产能严重过剩的,投得多、亏得多。高端制造业是短板,但是创新能力不匹配,光有钱是不行的,是搞不定的。所以,在制造业这一块儿也很难上去。更重要的是房地产市场,有关房地产市场我自己的研究心得有简单几点判断和大家分享。

三年前(疫情之前)房地产在国民经济当中发挥关键性的支柱作用,是支柱产业,主要体现在在固定资产投资当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大概占了1/3,居民的购房消费支出占了整个居民消费支出的1/3,房地产相关产业拉动GDP的增长,对当年的GDP贡献大概是1/3,房地产相关行业吸纳了接近2亿人的就业,6亿多就业人口劳动力中大概占了1/3。这几个1/3,但是现在出现了悬崖式的下跌、调整,体现在土地的出让收入每年少了几万亿,开发商的开发投资规模每年少了几万亿,房企的营业收入少了几万亿,城乡居民的购房支出少了几万亿,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缺口。这个缺口靠我们刺激刺激再刺激,我觉得绝无可能,不可能回到从前,现在还在下降的过程当中,体现在销售还不给力,库存比较多。因此你靠银行、靠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让开发商扩大投资,那是不可能的,这是很难的,还是负增长。

解决这个问题我的一个观点,可能有一点儿与众不同,要另辟蹊径。从房地产里怎么找回来呢?首付款下降,贷款利率下降,还款期限延长,已经延长到100岁了,这个金融创新非常给力,但是不管用,不可能回到从前了,整个需求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的出路在哪里呢?我觉得第一就是在数字经济这个领域,我们扩大几万亿的投资。第二在双碳战略环境治理领域,每年增加几万亿的投资。第三在健康养老领域、服务领域,我们扩大几万亿的投资。通过这个新的几万亿,三个几万亿的投资增量的投入,来弥补房地产市场的剧烈调整导致的重大缺口,实现宏观经济的相对稳定增长。

但是很可惜,我这个思路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

消费拉动经济贡献很大,三季度对GDP的贡献已经达到了95%,这是消费很强劲的回升,还是因为投资很弱、外贸很弱呢?显然是后者,相对比例是上升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90%以上显然是不正常的,这是扭曲的。

实际上在10月份的时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6%,但是环比是很低的,因为去年有一个基数效应,说明我们整个市场销售特别是消费增长的潜力是有限的。当然原因很多,从结构上看,住房的消费支出占了居民消费支出的30%多,汽车消费占了10%左右,新能源汽车上升的比较多,但是燃油汽车是日没西山,未来是每况愈下的。民以食为天,食品、烟酒这些吃的东西消费支出占30%左右,但是这一块儿上升的空间是有限的,不能靠大家每天吃四顿饭,大家都到淄博吃烧烤去拉动经济,这是有限的。还有30%是文化、教育、旅游、卫生、医疗、养老、体育、娱乐,还有更多是精神层面的需求,这块空间似乎是无限的,是有空间的,但是从根本上讲是收入的水平。长期以来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低于国际20个百分点,大概只有44%,这是根本原因。老百姓的收入低,前面也讲到口袋里没钱,扩大内需、扩大消费,扩大消费根本上讲是扩大收入,这就要靠改革了。

我近期看到有很多好的观点,逐步取消户籍制度,这是很好的。农民60岁以后一个月只能拿到一百多块钱,我能不能增加一千块钱,每个月拿到一千块钱,消费立马就起来了,但是这一年要增加好几万亿,钱谁出?老龄化社会来临了,每年的养老金、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太低了,低于国际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老百姓没有钱消费。怎么样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很难。

这是讲市场的消费这一块儿,我觉得是个慢变量,不是那么容易能够上来的。当然这里面有结构性的好的方面,就是咱们还有一些网上销售,这些都不错,房地产这一块儿我估计还有两三年的调整时间,没有两三年是起不来的。

前面世锦主任说要小心伺候,房价跌不得,也涨不得,现在是不涨也不跌,总体是跌,没有交易量。近期大家看到有一些老百姓年轻人对奢侈品消费好像起来了,他们问我什么原因,是不是经济现在好起来了,大家预期改善了,我说不见得,更大的可能是大家短期内不想买房子了,还不如豁出去该花的就花,可能是替代效应,不一定反映出经济现在内生的动力有多强,不见得。

外贸的情况大家看到了,现在已经恢复到常态了,因为今年全年国际全球的贸易增长只有0.8%了,中国过去10%甚至20%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我们回到了负增长。人民币基价增长0.03%,太低了,对经济的贡献率是负的贡献,对于GDP的贡献是负的贡献。主要原因是什么?世界经济低迷,外部需求减弱,更重要的是大国关系复杂了,我们来自美国、欧洲、日本的主要贸易伙伴订单悬崖式下跌,这对我们的影响是很大的。

拜登的演讲进一步强调了去风险,要分散化,就是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他们觉得跟中国打交道是一种风险,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但是人家就是这么想的,你想改变他们也是很难的。

按照去年的情况看,外贸对我们顺差的贡献,去年创下了历史新高,8776亿美元的顺差。但是这是一个历史高点,不可能再有了。其中75%是美国和欧洲贡献的,美国贡献了4000亿美元,欧洲排在第二,还有东盟排在第三。

大家想一想,要想挣钱肯定要跟有钱人打交道,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些积极的变化,来自于“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的订单在增加,但是这种订单的结构、需求的结构和来自于发达国家的结构是不一样的。发达国家主要是消费品,家庭的、居家的日常消费品居多,发展中国家是农机装备、皮卡,需求结构不一样。这就意味着民营企业要进行结构性调整,这个调整本身也是有成本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的背景下,大家看到高层是高瞻远瞩的,要缓解跟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关系,这对我们的经贸合作是有利的,把经贸合作的压舱石给我找补回来,进一步夯实了。否则大家看到一些民营企业家已经提前行动了,他的产品要卖到美国、欧洲,感觉不合算,就卖到越南了,因为他们卖到这些国家是零关税,我们卖给他们至少是25%的关税,生意很难做了,成本不一样。

所以,未来我们还要进一步稳定大国关系,当然也不太可能说我们跟美国的关系就好了,但是至少止跌企稳了。我们把大国关系定格、稳定下来,不冲突,防范冲突的风险,这符合大家的共同利益,未来还有一些挑战。

工业这一块儿表现是最好的,但是也不尽人意,规上工业增加值向好,但是还不是很理想,10月份同比增长4.6%,不给力啊,意味着中小微企业很差,经济增长5.2%,工业这一块儿只有4.6%,就要靠服务业拉上去。服务业确实不错,与人的活动相关的服务业,交通、运输、餐饮业,各种租赁服务、物流,还有金融服务、信息服务,这是稳步回升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一个是服务业,一个是消费。

制造业现在又掉头向下了,说明整体的实体经济这一块儿并不稳定,内生增长动力并不强,而且不稳定。10月份全球制造业PMI也是掉头向下的,说明整个经济还是在探底、筑底的过程当中。

从货币金融形势来看,前面也讲到了整个货币是比较充分的,但是毛细血管大家感觉好像资金还是不足的,还是紧张的,传导机制也并不通畅。过去一直讲融资难、融资贵,我们过去一直努力,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有了很大的改变。比如说贷款利率,一年期已经下降到已经有3.45%,以前基准利率起码有7%、8%以上,说明融资成本更低了,但是真正的这种需求在哪里?金融机构很难找到贷款项目,找不到好项目。原来我们找银行还要公关,现在银行求你找好项目也很难找了。

我们还看到一个新的情况,结构性的问题最近几年有所暴露,从信贷资金流向来看,一个流向企业,一个流向居民。疫情前这两个流向大体上是比较接近的,60%资金流到了工商企业,40%流到了居民部门,投资消费基本上是匹配的。但是现在的情况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变化,这两者之间的剪刀差扩大了,80%流到了工商企业,20%不到的资金流到了居民部门,这个问题就来了。

按照我们的传统思维好像支持企业就是支持传统产业,但是不是,你把大量的钱投到企业,企业有大量的库存,销售不出去,没有居民消费需求,那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也没了,所以PPI依然很低迷,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实际融资利率还是很高的。

现在美国的通胀率下降到3.2%了,联邦基金利率5.5%,实际利率也就是2%多一点儿。我们整个贷款利率大家看一看,咱们的贷款利率因为PPI是负的,民意利率减到负的,实际利率还是比较高。比如说3.45%,减掉以后是6.45%了,说明资产负债表抑制了投资的需求。

另外大家看到整体的民意利率确实下降了,市场主体对利率的敏感性是有差异的。私营企业、居民对利率的敏感性比较强,国有企业、地方政府敏感性比较弱。过去咱们从贷款的校对来看,好像民营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对资金利率并不在意,但是现在的情况又出现了新的情况,国有企业处于优势地位、垄断地位,所以压价,东方不亮西方亮,逼着银行的利息一降再降。因为好的项目在国有企业手里,你不给我钱,钱就花不出去,所以银行不得不求国有企业,这个时候国有企业谈判的筹码就多了,因此就挤压了银行的空间。过去一年银行体系的存贷款息差是明显收窄了,利率收窄是明显下降了。银行体系利润增长只有3%,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老是说银行让利、金融机构让利,已经让得很多了,还要让到什么程度?咱们要考虑金融风险。

债券市场快马加鞭,这是爆发式的。

这两个图大家看到中美之间的息差倒挂,很明显,十年之间的收益率我们2.7%,美国已经接近于5%了,超过我们2个百分点,所以资金是流向美国的,美元是升值的,大家想想他的购买力是上升的,所以美国的进口是很强劲的。但是我们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我们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和服务在美国的进口当中占的比重是下降的,曾经长期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但是现在地位已经一降再降,排在第一位的美国进口是欧盟,这个势头如果不控制的话,下一步越南要超过我们,我们一降再降。

大家想想外贸不仅仅是对顺差的一点贡献,去年我们8776亿美元的顺差折成人民币5.8万亿,但是去年的GDP总量121万亿,实际增长3%。大家想想外贸的贡献有多大,但是更重要的是外贸这个出口领域主要是民营企业,主要是解决就业的问题,这一块将近有1.5亿人就业,如果这些人收入不能保证,消费从何而来呢?问题在这儿。

未来空间打开了,美联储加息走到了尽头。

外汇市场我相信明年的波动性肯定会降低,今年四季度年底、明年年初,尤其是到明年一季度,人民币的贬值可能会有小幅升值,或者是相对平衡,升值的空间也是有限的。

房地产就不讲了,还需要时间,我估计没有两三年是不行的,两三年以后同比数据会保持个位数或者是1%、2%、3%的增长,但是相对于几年前是整体下了一个台阶,是相对低水平的平衡,不可能回到从前了,那是绝无可能。所以,还靠刺激房地产拉动经济,用旧办法来解决新问题,我觉得这可能找错了方向。

总的判断,就是要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还要保持稳健,货币政策可以协助、支持、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因为货币政策的空间确实是有限的,降准的空间有限,现在法定已经降到7.4%了,小机构下降到5%了,下降的空间还有,顶多2个百分点。央行降准是挤牙膏式的,每次0.25个百分点,这在未来是没有的,未来可能会有工具的创新。

结构性政策我们一直在做,央行基础货币大概40万亿,结构性的政策工具已经占了17%,大概是7万亿左右,但是有些政策也是好看不中用。比如说近期我看有关的对房地产特别再贷款的政策,政策是有,利率是有优惠,但是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用,因为你降了那么一丁点利息,但是我的本金都没了,他也不愿意贷款。所以,有些政策工具可能也不见得符合实际,我个人认为未来从整体的宏观经济来看,宏观政策一定要把竞争性政策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夯实,要公平竞争,这就意味着要减少结构性政策。你结构性优惠过多是破坏了公平竞争,这是不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当然我们的货币政策当中的结构性政策更多是产业政策在金融领域的一种表现,一种延伸,在别的国家很少。所以,央行行长他面临的挑战比美联储的主席难度要大得多。

未来还是稳字当头,我们也要看到有利条件,对有利条件我们怎么利用。比如说投资,我看今年前三季度投资在基建里面主要是铁路,传统基建里面投的比较多。前面我讲到一些新的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通过投资来创造新的供给,优化经济的结构。投资有潜力,消费也有潜力,人均收入接近1.3万美元了,所以未来升级性、改善性的消费需求空间还是很大的,单一的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多万亿人民币,空间是很大的,关键是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购买力,这是重中之重。

另外大家看到像对健康的需求,前几天在上海大健康论坛进博会的时候我就讲到,老百姓现在日子好过多了,告别了短缺经济,对健康的需求是第一需求、刚性需求。

从五个未来的发展机遇来看,最近两年受疫情的影响,城镇化步伐有所放缓,但是未来还有10个百分点的成长空间,刚刚超过65%,到2035年我们要实现城镇化率75%左右,中国城镇化的进程才算基本结束,这是中国发展的潜力之所在。这里面就要调整政策了,怎么样吸引让农民能够愿意进城,向大城市集中,有一个合理的布局,不是像过去那样过于分散,过于分散其实很难实现规模效益。这一块儿有很大的潜力,当然现有的3亿新市民如何增加收入,这也是一个问题,需要改革。

产业升级,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农业如何现代化?这是中国的一个根本问题。前面世锦主任也讲到了城乡融合发展,但是很难,比如土地制度,城市的过剩资金很难投到农村领域,投进去以后产权不清晰,也很难交易,资源很难流动,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但是十年以后中国可能农民后继无人,农民现在基本上靠自生自灭,现有干农活的这些人他的孩子是不愿意回去干,但是他自己会自然老人,还有2亿人干农活,空心化、老龄化,怎么办?最终还要靠大型的农机装备,靠现代化的农业产供销体系,这是一个结构性的变化,把大量的农民解放出来,在土地上解放出来。通过先进技术的使用,我一个人可以耕耘一千亩地,大型的无人机、拖拉机的使用,这就需要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变革,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当然还有制造业,AI的使用,中国以制造业立国,未来要关注生活性服务业的提质升级,非常重要。因为服务业是吸纳劳动力巨大的蓄水池,制造业技术广泛的应用以后,吸纳就业的空间是有限的。

要靠服务业。老龄化社会有些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如果在这个产业我们下点儿功夫的话,比如说家政产业、服务产业,至少可以新增就业岗位5000万个,5000万个家庭,让那些大学生甚至高素质的人愿意当保姆、家政服务人员,让他有一种成就感,收入也很高,有一种尊严,我觉得整个高质量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品质会提升,扩大就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域。但是很可惜,现在好像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

改革的红利,难啃的骨头都在后面,怎么样抓住改革的机会窗口。前面世锦主任很担心,我们可能要失去改革的机会,重提改革再出发,将改革进行到底。

银发经济未来的机遇,老有所养、老有所为,深度老龄化加快来临,2030年60岁以上的老人可能有5亿以上。前期大家在网上看到了一个消息,深圳市这样一个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每个月的收入(工资+奖金)超过1万块钱人的数量已经少与领取1万块钱养老金的人数了,年轻人干活,老年人消费,但是老人越来越多,坐吃山空,怎么办?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当然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说法,65岁以下算青年,所以我还没到60,算是资深青年,60-65算中年,70岁以上才算老年。未来的竞争,大国的博弈,中国14亿人有2亿高素质人才,印度也是2亿,美国3.3亿人口,有2亿高素质人才。

近期我注意到莫迪总理雄心勃勃,他说到2046年那时候,印度超过中国,美国第一,印度第二,中国第三。我觉得他这种主观的愿望是很难实现的,但是也提醒我们注意,我们是前有虎后有狼,咱们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挑战是很大的,今年、明年印度的经济增速6.3%,我们达到5%都有点儿吃力,所以大家也不能掉以轻心。

总体来看,展望未来,我觉得咱们还是要顺势而为,总体的判断我认为现在世界经济还在低速增长,低迷的状态,但是经济增长的动能在积聚,止跌企稳。明年比今年好,后年比今年更好,谢谢大家!(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仅供参考)

主持人:
下面有请香港致富证券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肇越博士为我们带来演讲《新形势、新判断、新选择》,有请!
肇越:

今天的题目我用的是《新形势、新判断、新选择》。之所以说新,不是刻意地说,而是说今年应该在34月份的时候,我在南京和深圳、香港给他们讲的时候,跟今天的内容有很多雷同,新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不能在以往的思维模式和习惯或者是对形势的判断看待未来的若干年,否则我们会犯一些方向性的错误。

新形势。我们往前推进四年有两个大的变化,一个是三年疫情,对于自己和世界经济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因此欧美经济出现了产业链、供应链的断裂,发现很多供应链里面凡是中国的部分是无法供应的,这时候他就意识到了全球化的供应链你不要以为它永远是延续的,某种情况下会出现断裂,这种断裂就使得他们想到了必须把对我们自身经济( 比如说美国经济、欧洲经济)很重要的产业、行业和重要的产品一定要保证它的供应链是完整的,不能受制于任何一个国家。美国商务部长曾经说过,在当时的疫情期间,咱们管控期间,他们的高通胀里面有1/3有一段时间来自车,二手车猛涨,对CPI的贡献达到了1/3,车辆的低端元器件几乎都是来自中国,达不到,因此就生产不出新车,大家只好买二手车, 二手车的价格猛涨。

第二个重大的变化,就是大家都知道中美关系,最近中美领导见面,可能会有缓解,但是缓解的时候是有一个区分,他们会坚持去风险。这样的变化下,我们就要重新思考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是否受到了影响,是否发生了一些方向性的改变。经贸往来数据我们看到,外国来华投资2022年一季度达到了峰值,2023年二季度末净减少了3144亿美元,下降幅度8.5%,明显看到海外投资在下降,现在有的投资也有很多在陆续撤出。包括特斯拉在墨西哥已经建了最大的一个生产基地,正在进行方向的转移。证券投资也一样,2021年年底到了峰值,到今年二季度的时候已经净减少了3966亿美元,下样幅度18.47%,也就是在资本项下我们看到的是直接投资大幅下降,证券投资大幅下降,这是一个很清楚的数据显示。

新判断。基于这样一个形势,未来十年我自己看是一个很艰苦的十年。今年年初说的,前两天他们叫我做明年的报告,我说还是去年的八个字,一般宏观报告总改的基本是没看字,我说还是去年的八个字:宏观乐观、微观悲观,两个是分家的。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主体很可能在今年甚至到明年会很好,微观悲观是大量的民营企业面临困境,民营企业的数量要远远多于国企、央企,所以叫苦的人多,这就导致微观悲观。

新选择。改革财政政策拉动宏观经济,我去年在讲财政政策有问题,3%的赤字率和60%的债务率是一个莫名其妙的红线,当然我说完之后经常被人抨击,认为我说的是错的。实际上那两条红线的来历是来自1992年的马约,马约第104条第3款,原文表述是加入欧盟的两个标准,原文从来没说是危机的标准,仔细查阅文件大家就知道了。但是中国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年就把它当成了一个风险危机的标准,整个欧盟现在的平均债务率90%。在马约第二版发现这两个指标没有用,就把它废弃了。

回头来说,财政政策干嘛?我觉得没那么复杂,第一件事情是干基建,房地产是没戏了,中国基建太好了,我每次说都是中国没有可干的了,我说两件事情可干,第一件是世锦主任说城镇化还要提高,还要叫农民去小城镇,农民不傻,他为什么不去小城镇,而去一线城市呢?哪儿好去哪儿嘛,实际上城镇化要想发展小城镇的前提,是基础设施均等化,如果我的小城镇里面三线、四线、五线县城里面基础设施能达到二线城市的水平,那我就满意了,没有人非要花一个那么高的价格买个房子,非要挤到二线城市里面,如果条件跟二线城市一样,我在县城待得更舒服,现在就是基础设施没有均等化,你越往下基础设施越差。

中国要建立美丽农村,美丽农村的前提是有美丽的基础设施,农村的基础设施实在太差了,所以美不起来。这里面投资的空间巨大,住建部曾经在此前提出过一个城市更新改造的想法、计划,一项计划就接近50万亿,完全能够替代房地产开发。所以,基础设施是对的,到这些年包括今年,一到夏天省会城市都会泡在水里面,你就说省会城市的基础设施有多好呢?我曾经跟他们开玩笑,我说基础设施好的是北京六环之内,六环之外的基础设施确实要提高。有人说我乐观了,说五环之内还行,五环之外还要提高,结果被他言中了,今年五环之外都有道路被冲毁的情况。

如果中国做基础设施建设,宏观数据完全没问题,大家如果感兴趣的,我提一下,大家去看一下《罗斯福新政》,1933年美国怎么样从大萧条里出来的,《罗斯福新政》做的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很多人到美国发现基础设施很破旧,有道理,因为那是1933年《罗斯福新政》的时候做的,后来就没必要做大型的基建投入,拉动经济,因此还是那样。

说到科技发展,我在经济上提的主张从来是要落地,我说立足现实,自主可控。

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要统一。别光看价值链高端的好,确实好,那个钱真的不好赚,没本事赚不了那个钱。能做什么咱们做什么,你要把三个链统一,别盯着价值链的高端,要保证我整个产业链是完整的,供应链也是完整的,这是一个。

领先性、可行性和战略性三性兼顾。别光想着领先的,这个领先的可不可行?不可行的事情就不做了,这就是要把三个统一到一起。我经常跟我的学生类比,我说你看人家孩子能够参加奥数得一等奖,你先看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那块料,不是那块料就别使劲了,你俩都痛苦,父母也痛苦,孩子也痛苦,最后还没有结果,这个就是把它合在一起。

一要吃饭,二要建设。这是多少年前就说的,回到目前来说不存在吃饭的问题了,这里的吃饭是先保工作和饭碗,让每个中国人饭碗保得住,有班上才有消费,如果饭碗都没了还保什么?饭碗保住了,再想未来和发展,再想跟别人PK

中国的能源是什么?煤炭多,当然开句玩笑,煤炭实际上就是太阳能转化过来的,也是太阳能的合理使用,处置方式之一,那个存在太阳能里了,这个存在煤里面了。

大家有时间做数据研究,现在的电动车碳排放是比燃油车高的,因为中国的能源结构里面60%70%是火力发电。所以,咱们的碳排放在前端发生了,在使用端没发生,这是一个误会,新能源车实际不是新能源车,是电动车,电动车在使用阶段自然没排放。手机会有排放吗?没有,它跟手机是一回事情,当然使用端没排放,在前端生产能源的时候已经形成了。所以,要全产业链、全产品链地去综合计算的时候,电动车的碳排放要比燃油车高。除非有一种情况,就是前端的电能是来自清洁能源,我用太阳能发电,那确实是对的,但是目前咱们的能源结构不是这样子的。

谢谢大家!(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下面有请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博士!
伍戈:

今年年初大家很乐观,老百姓乐观,企业家乐观,股票市场当时也很乐观,但是今年经济运行下来,大家感受到那种强烈的乐观了吗?我们确实没有在疫情三年中,但是我们见面谈论最多的问题是什么?我们谈的最多的问题是房地产吗?我们谈的最多的问题是煤炭吗?我们谈的最多的问题是中美关系吗?也许都有,也许都没有,我们讨论最多的问题是什么?预期、信心,这是最要命的东西。

以前领导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确实,所以如果我们从经济指标来看,至少从各种企业家信心指数以及老百姓预期的信心指数而言,我们的预期信心指数现在确实处于低位。这个判断也不是我们个人的判断,大家知道我们预期信心转弱这个判断是谁提出来的?是两年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来的。大家记得吗?在前年,两年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中国经济面临着三重压力,最后一条叫做预期转弱。两年前提出来的,两年之后呢?我问大家,你们的预期信心增强了吗?也许有,也许不是所有人都有,但是我从宏观的角度而言,我们看到预期信心指数应该说现在处于一个历史的低位。

为什么会这样呢?没有疫情啊。刚才有些专家也说了,今年政策好多都是宽松的,货币是降利率的,财政赤字率有3%,一下子就上到了3.8%,也突破了3%欧盟的界限。为什么会这样呢?疫情结束了,政策好像是宽松的,地产呢?我们在7月底政治局会议之后,89月份全国各地都在放松地产了,大家在座的各位你们愿意买房吗?过去政策一放松你们都能买房,但是你们现在为什么不愿意买房呢?大家说没钱,但是客观讲历次房地产最低迷的时候,老百姓最没钱的时候,恰恰是房地产起来的时候,所以没钱根本就不是一个理由。现在好像是政策有,我们在北京、上海看得很明显,不但老百姓不买房,二手房的挂牌量还在上升。

你说可能是政策力度不够,那政策力度为什么不够呢?我们毫无疑问的一个现实,就是在疫情三年老百姓包括企业家存量的资产负债表是受到损害的,这一点我相信大家不怀疑,在座的很多做企业的。存量受损害并不可怕,存量过去就过去了,过去三年就过去了,好莱坞有个片子叫《飘》,最后一句话很明显,过去就让它过去,明天的太阳照样升起。

但是对于一个企业和政府而言,如果前期的资产负债表受损,会对增量产生很大影响,大家都在还债,不是追求投资利益的最大化,当然整个经济的动能和过往是不一样的。

那这是不是本质呢?经济的本质是什么?是消费吗?是投资吗?是进出口吗?大家觉得这是不是本质?我觉得这不是本质,这是现象。你消费为什么起不来?抓里面的东西才是本质。

你说这个不是本质,我换一种维度来说,政府、企业、居民,我用这三个维度来看待经济也可以了,这是不是本质?我觉得这不是本质。你说居民积极性不高,企业预期信心不高,政府现在可能在化债,你觉得这是本质吗?我觉得好像聊得也是现象吧,本质是什么呢?今年的经济一个现实它确实和我们的预期有差距,如果今年预期更好的话,那产能是充分利用的。山西作为资源大省,我不知道现在的产能利用率怎么样,但是我个人觉得够呛。而且今年从全世界来看,今年是相对暖冬,对煤炭的价格是有打压的。

大家看到价格是负增长,产能没有充分利用,这个问题出在哪儿呢?当然我们可以说怪一部分存量的三年疫情受损,这个没办法,已经过去了,但是我们增量呢?表面上是积极的,但是我们的增量是不是真的积极呢?或者当我们在逆水行舟的时候,力度不够,你难道可以说政策的力度是够的吗?

我们看今年的财政,大家知道今年的财政以收定支,这是中国过去的传统,但是今年更要命在于一方面我们不断发债,年底财政赤字3.8%,但是与此同时这个系统在漏钱,大家很清楚中国的财政特别是地方政府最重要的来源是房地产,是土地创收入,今年降低的可不只有年中发的1万亿,你在这里面加水,另一方面水还在漏,系统能感觉到资金充沛吗?

我承认地产有它发展模式的问题,但是我有一个观察,任何一个国家地产都是支柱行业(没有之一),哪怕人口老龄化程度、城镇化程度很高了,比我们高得多,好像没有进步空间的国家,我们都能看到他每年的房地产销售正增长,凭什么我们过去两年商品房销售-20%-30%,而且疫情过后还是这样的增长,我觉得不能用老龄化、城镇化来掩盖这样的情况。试问,我们老龄化程度而言,我们的人口是不是减少了20%?我相信没有。

怎么能够把短期遇到的困难全部归结于长期呢?但是这能不能足以解释一个国家在潜在下降的过程中都是价格负增长,都是产能没法利用,不是的,很多国家在下降的过程中也能保持价格正增长,商品房销售正增长,企业的利润也是正增长。我们不害怕潜在增速的下降,因为有些潜在增速下降是我们没办法支配的,是一个历史自然的过程,就像我们每个人老去,我们根本不害怕,因为这是自然的历史过程,这个自然的过程你怎么抗拒呢?没人能抗拒得了。但是我害怕的是我没到这个年龄段,但是我们少年白头,我没到这个年龄段英年早逝,这是我个人对生命历程最担心的东西。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不害怕长期人口潜在增速的下降,我们害怕的是即使在这个下降过程中,我们比这个下降过程还有一个负的产出缺口,这是我们害怕和担心的,从而引出我们价格和利润的负增长,然后没有办法就业,这是当下的核心问题。

今年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年从宏观上看没有问题啊,今年年初我们制定GDP目标5%,目前下来是5.2%,很好啊,年初制定什么目标,年底实现这个目标,这个很好啊,很有计划性,按部就班。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看到价格负增长和企业利润的负增长,以及老百姓的预期和信心在历史的低位呢?为什么?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没问题啊,它是牟定经济增速目标的,今年定了这样,也实现了,也没有大干快上,你定了5%,我们实现了5.2%的增速,很好啊,问题出在哪儿?也未必怪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吧,关键是我们的目标定的合不合理。

你说老百姓不响应,你出了政策我们不响应,因为政策力度不大,我们当然不响应。很多北京、上海二手房目前为止都是80%首付。因为政策的决策者是按照中央的意义来定的,我们似乎可以把今年的主要矛盾逐步看到是目标,也就是说整个经济运行的真相是什么?不是消费、投资、进出口,也不是企业、居民和政府,而是你的目标是什么,然后为这个目标出什么政策,政策看看有没有效果,还有老百姓的响应,如果响应不够政策再出。但是问题是政策目标已经实现了,政策还着什么急呢?就是目标有问题,5%的目标很好,全世界来看也是很好的,但是别忘了,数据有时候是会骗人的,也就是说我们今年5%的目标是建立在去年疫情低增速之上,我不知道在座各位的企业家算同比的话,算不算去年的基数下降。如果算同比的话,去年如果是0,今年是1,按照同比增速这就是无穷大,这样你就认为这个形势是大好吗?显然是错误的。我们在看同比增速的时候要去年基数下移,大概可以测出来今年经济的增速,包括目标,大概今年实现的目标和增值的目标,去年基数大概是4%左右。所以,表面上是5%,实际上只有4%4%是持平于疫情三年的平均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我们疫情结束了,但是我们定的目标是持平于三年疫情期间的。

大家想想看,在我们越来越讲究核心意识,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你的目标如果是低的话,和疫情三年一样的话,大家想想看政策的用力也是有限的,老百姓的响应也是有限的。一句话,我们今年的目标和实现目标,和疫情三年持平,大家想想看经济会是什么样的状况。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更加精准的、科学的制定经济增速目标,对中国集中式的管理模式的经济体是非常关键的。

顺着这个思路,大家想想看,我们意识到中国经济潜在增速在下降,包括中央也意识到了,所以在调整,制定目标今年是5%,明年有可能是5%,也有可能调0.5%,那就是4.5%,也就是4.5%-5%左右。其实比今年好,今年表面上5%,但是去掉基数下行就是4%4.5%-5%可能接近于我们的潜在增速,我不知道潜在增速是什么,但是我能试探出来中国有没有远离潜在增速,如果价格是负增长,一定是远离潜在增速。明年目标不管怎么定,但是从目前来看可能会高于今年的复合增速,总体我们会更加积极,或者是对明年稍微有点儿乐观。

当然这种线性外推我们基于两种风险,可能会对我们的判断有所影响。第一种风险就是老百姓,出了政策,老百姓买不买账。我们看过去一段时间,包括很多人口政策出来了,也许有效果,但是不及预期。所以,老百姓的响应非常关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就是预期和信心,他相不相信政策,有没有动力消费、投资?

蓝色的线是居民信心指数,很有意思的现象,这个预期信心指数在上海疫情结束以后曾经出现过一次断崖式的下降,那个时候处于全国静默的过程。但是我不能理解,蓝色的线在断崖式下降以后为什么弹不会去?按照过往我们看到,只要经济基本面在修复,上海疫情结束以后我们的基本面是修复的,我们可以面对面,还有旅游,GDP在上升,今年我们还能实现5%左右的GDP增速,只不过上升的力度有大有小,一定是上升修复的,为什么过往我们看得到老百姓预期信心指数随着经济基本的修复就能修复,但是经济基本面客观上在修复,而蓝色的线在底下一动不动。它反过来会影响我们很多行为,包括老百姓的购房行为,现在不能用传统的政策利率来解释,反而能够用预期和信心来解释,这也就说明现在老百姓的预期信心中可能有一部分是基于经济基本面的,有一部分是基于经济非基本面的,这一部分什么时候能起来,关系到明年。如果目标相对优化的时候,你要实现这个目标,有很重要的一个关键点。

另外一个问题,对明年的名义GDP可能会有所上升,目标有所上升了,由于纲举目张了,中央制定了更科学的目标,还有一个东西会影响到明年,就是政策。政策不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就是多上项目,货币政策是多降利息,我谈的不是这个政策。我谈的是有没有行动的勇气,什么叫做行动的勇气?就是说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当遇到价格低迷和房地产等一系列问题的时候,他们当时也采取了很多逆周期的政策,但是采取这些逆周期政策以后发现效果并不好,一方面你在加水,给系统注入资金,但是另一方面系统在漏水,在走出资金。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你房地产企业不稳,整个经济要实现真正的风险偏好的稳定是很难的。

没有哪个国家在房地产不稳的时候经济能够企稳的,这是不可能的,按照投入产出表计算,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差不多占了GDP1/31/4,你问问银行的按揭贷款和给老百姓的贷款,大概也到1/3-1/4。我关注的不是老百姓买房,而是风险在这个情况已经出现的时候有没有勇气帮助他们,这会连带很多东西。

日本当年出现危机的时候,他们就觉得不应该救这些企业,为什么?但是后来他们意识到错了,所以他们在90年代末期成立了很多资产管理公司处置这些坏账,类似于我们上世纪90年代处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样。所以,如果没有这种行动的勇气,一方面你在不断地注入资金,但是整个资金还在漏水,但是地产对于地方财政和整个经济运行周期是非常重要的。

我问在座的各位,总书记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究竟是什么?美好生活的向往很简单,人七情六欲,我们满足了美好生活的向往无非是衣食住行,在座的各位,你们衣服满足了吗?反正我这个西服穿了20年,我觉得挺好,食满足了吗?山西那么多好吃的刀削面,行有问题吗?我从北京坐高铁过来,行没有问题,在座的各位你们真正没有满足的是什么?衣食住行中的住在座的各位你们满足了吗?

所以,作为一个正常的国家,每年的房地产销售应该是正增长,连续几年大幅度负增长,我个人觉得这中间不符合规律,或者对未来而言,我并不认为中国未来房地产负增长这就应该,一定有很多扭曲在里面。当然搞基建是可以的,但是客观上讲,从长周期而言,中国基建已经见顶了,世界各国的基建见顶往往和人口的见顶和城镇化率见顶是一致的,我觉得基建要把握好度。

我曾经去过日本,我见过一个沙滩很奇怪,沙滩上没有沙子,全是水泥,我问当地人说沙滩上怎么没有沙子,都是水泥,说当时日本房地产当时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搞基建,说实在没办法搞了,就把沙子换成了水泥,我们要以他们为教训,基建搞是可以的,但是要搞到人的心坎上去。

如果在静默期间,我说我逆周期调整了,我在新疆修一条高铁,经济调整了,但是拉到心坎上去了吗?可能还欠点儿意思。如果经济有负增长的时候,现在拉动经济,也许基建发一点儿力,也许消费、地产、出口发一点儿力,各种政策配合才可以,否则就靠一个支柱是不行的。过去三年我们是靠基建拉动经济,信贷我相信你们没有起来,过去都是基建,没有社融。

顺着刚才的思路,我相信明年经济基本面比今年相对要好,但是这种好并不是完全改变了中国潜在增速下降的趋势,只不过今年由于目标等一系列的原因可能偏离了潜在增速,使得明年稍微靠近潜在增速,从价格和增长都会好一些,但是这个好不是天上掉馅饼的好,是要经过至少两个季度的周折。比如说四季度,很多数据环比还在下行,比如说明年一季度,环比有很大的压力,因为是建立在同比之上,一季度是很有压力的。当经济遇到压力的时候,往往也是财政发力的时候,明年二季度有可能会有所改善,可能会实现正增长。但是这个持续时间多长,取决于我们未来真正引领经济的动力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完全搞基建是行不通的。

日本当年房地产出现问题的时候,完全搞基建,那两三年基建处于高位。我们去年也是,10%,今年8%,如果明年要实现5%左右的目标,基建还要再上10%

这是我今天想汇报的东西,谢谢大家!(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下面由连平教授为我们带来题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2024年展望》的主旨演讲,有请连教授。
连平:

各位尊敬的领导、来宾,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主办方邀请我,给我提供了一个和大家交流的机会。

刚才主持人也介绍了我要讲的内容是关于宏观经济和宏观政策,我想除了这个以外,再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说一下我对山西经济发展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从今年的运行情况来看,总体是趋向于逐步恢复的,但是这个恢复的过程中间确实也是一波三折,每每出现一些季度的数据、月度的数据是不稳定的。但是在下半年以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就是对于一些预期最终出来的数据在某些方面是超过了预期的,比预期要来得好,这是下半年和上半年明显的不同。这也就说明了经济恢复也是在逐步向前推进,继续是朝着向好的方向在发展。

今年的情况之所以复杂,三年疫情带来“伤疤效应”。从国际上来看,高通胀和紧货币的国际经济环境导致出口承压、资本外流,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民营经济重创后处在逐步恢复的过程,但总的来说还是信息不足,与预期偏差比较大。房地产继续深度下行,到目前为止尽管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其实房地产政策在去年的下半年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调整,幅度比较大的是在今年9月份以后,出现了较为宽松的政策,在更多的城市逐步推进。这种情况下,房地产目前的调整,周期性调整加上结构性因素的调整,并没有出现大家所预期中的等待期望看到的市场回暖,而是继续处在一个深度调整的过程中。

城镇化状况从中长期的角度去看,也对当前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压力,也就是说城镇化水平在最近这些年明显降低了。2020年城镇化的增长只有0.5个百分点,而在这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在1.5个百分点左右,所以是明显放缓,就对投资消费和GDP的增长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当前往后看经济进一步走向复苏,着力点是应该在房地产,一个就是出口,总得来说是承受了一定的压力,但是明年外部的环境依然还是比较复杂,同时出口不是我们所能完全掌控的,虽然我们可以出台一些政策来进行支持,但是不能完全掌控,关键还是在全球的需求,外部的环境,明年的环境应该是比较复杂的。

从投资的形势来看还是比较清晰的,制造业的投资在整个韧性比较强,功能比较齐全、门类齐全,在这样的结构下,在全球来看我们出口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对制造业来说,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需求,国际上的需求和国内的需求,再加上装备制造业出现的快速增长,还有跟制造业有关的高新技术的发展,这些都拉动了制造业的投资。

基建来看的话,今年以来总体态势是缓中有所平稳,增速是在放缓,最近的数据是3%都不到,比上个月又下降了0.2个百分点。但是我们认为伴随着财政政策积极的态势更加优良,更多的资源投入加上更多的项目推出,这些相结合,再加上地方政府的状况改善,对下一个阶段基础建设的投资会带来比较好的推动,所以预期是最后这两个月基建投资明显上升会出现,可能再出现明显下降的可能性比较小。

从消费来看,因为去年在年底的消费基数比较低,消费整体现在处在一个平稳恢复的过程,目前的消费水平已经明显超过疫情前的水平。也就是说在这之前,三年疫情基本消费是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现在已经超出了疫情前的水平,而且很多方面的指标都明显超出。在下一个阶段,我们认为还是处在一个比较好的平稳增长的状态下,不大可能出现明显的回落,但是消费在现有的基础上要出现更加大幅度的上升,这种可能性也基本上不存在。

现在唯一的经济运行中间的薄弱环节,同时也是一个需要我们政策给予更多支持的领域环节就是房地产,房地产在经济运行中间有个说法,“3456”,应该说它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依然处在一个深度下行的周期运行过程中,有中长期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拖累了民间投资。

如果我们能够有进一步针对性的政策来针对房地产,使得房地产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年底到明年能够企稳,逐步趋向回升,房地产的周期出现一个转势,明年中国经济的运行应该会相对来说比今年比较平稳,不见得会比今年的增速来得更高,但是相对要平稳一些,同时也更稳固一些,因为房地产毕竟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非常大。

从宏观政策来看,总的来说积极的基调是不会改变的,从现在开始一直到明年都不会改变的,整个宏观政策是扩张性的,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继续保持一个总体扩张的态势,这一点没有疑问,不用担心明年会出现明显的货币紧缩或者是财政的紧缩。

在货币政策来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这一次提出了一个提法是从来没有这样提过的,叫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其实暗含着一个背景,因为有一种政策主张是认为货币政策应该大幅度放松,应该像2008-2009年那样的方式去进行放松。我们还记得那段时间的放松,我们就称之为大水漫灌,这句话其实就是回应这样的一种政策主张,而且讲得比较坚定,“始终”就是从现在开始往后,货币政策一直是要保持这样的稳定性。

当前的货币政策还是要保持总量合理的适度,利率也是进一步有下降的空间。之所以前一个阶段我们利率的下降,第一是政策利率比较紧缩,调整的幅度都比较小,15、20个基点。回过去看看十年以前利率的调整,通常是存贷款利率的调整,最起码也是25个基点,现在连10、15个基点都不调了,所以幅度还是非常有限,掌握得比较小的一个幅度,但是方向是明确向下的。

货币政策我们认为下一步可能还会运用一些结构性的工具来支持经济的运行,刚才我们也提到了房地产是接下来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如果把房地产能够治好,企稳开始回升,明年的中国经济运行就可能会比较稳固,稳固在一个潜在增长水平的范围里面,可能性就比较大了。

所以,往后不排除可能会应用结构性的工具来支持一些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这个行业尤其是对房企还有相关的市场给予一些适当的支持,尤其是要通过这种支持来减弱房企所存在的一些风险。

从资产和负债的角度去看中国目前的财政扩张程度,应该说是非常安全的,进一步有所扩张,应该没有问题,中国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或者说基本上我们达到了跟发达国家差不多的水平,我们还是要安全一步。但是我们离发达国家的杠杆水平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倾向性的观点认为,中央财政应该进一步扩张。

现在中国经济往后看也存在许多的困难,在全球大的氛围来看,环境对我们的压力是持续存在的。同时中国经济在目前往后看5-10年是最关键的一个阶段,如果这5-10年之后中国经济能够继续保持一个中高速的增长,5%以上或者5%左右的增长,连续五年甚至于更长一段时间,可能全球的优势就会更加明显地显现出来,我们就会度过这个最危险的阶段,而这个最危险的阶段要度过,需要有相应的资源投入,我们既然有中央财政可以进一步扩张的空间,我们拥有在这方面相应的资源,这些资源现在不用,更待何时?!这个时候用下去,使得我们5-10年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中国经济就度过了最困难、危险的阶段,之后不说是一马平川吧,但是也肯定对中国经济来讲优势是会比较明显的。所以,在这种关键的时候,我们在这方面的资源应该保持一个适度地扩张,进行投入,推动重要经济在未来保持一个平稳的增长。

现在来看,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这个之前包括国债的发行,已经明确地告诉大家基本的思路就是这样的,继续中央财政要进行加杠杆。今年推出国债1万亿,5000亿是今年四季度发行,5000亿是明年,所以着眼的不是今年,是以明年为主,今年第四季度发债用下去是用于明年,不要小看这1万亿,是边际投入,会产生明显的边际效益。之前财政地方和中央都已经有很大的扩张,再加上这1万亿,财政政策积极的态势更加明显,也可以说是一种重大的政策转变。

所以,这次增发国债,不简简单单说是增加了1万亿,反映了整个财政政策在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政策的转向比较明确了,这一条如果明确了,我们是有空间的。所以,我们可以相信未来财政对经济运行支撑的力度会更大。中央借债于地方用,实质上就是中央帮忙地方来借债、还债。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特殊债融资债券的发行,这是一条很有针对性的问题,针对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延伸出去还影响到民营经济、企业,还有一系列中小微企业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很多是他们替政府打工,做了很多项目,但是拿不到全额的该给他支付的。为什么呢?说到底地方政府明白他也没钱,有钱他肯定不会欠的,所以他就拖欠了企业的款项,这个款项拖欠了以后,显然这些企业就有很多的困难。所以,从这点去看,不要让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持续很长的时间,时间拖得越长,受不了的不是地方政府,而是很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再说时间越长也会影响到政府的信用。

对四季度的展望,我们刚才也提到了一些,总的来说四季度可能是全年季度增长的次高,两季度是一个高点,因为去年的基数高,两季度出现了明显的增长,但事实上两季度很多相关的数据都不太好。到年底可能会比三季度要高一些,也有基数的影响,但还是经济整个复苏继续向前推进,消费保持一个比较好的态势。消费在一季度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66%,而在两季度达到了84.5%,拉动了GDP5.3个百分点,三季度是罕见地上升到接近95%,也就是说整个这个季度GDP的增长光靠消费这一块儿就达到了很高的一个水平。出口贡献负的程度比较高,投资实际上带来的拉动也不大,因为房地产在下行,对冲掉了基建的投资。

因此,消费在第四季度可以预计依然可以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所以对整个四季度增长的拉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比重高,又保持了一个平稳较快的增长,整个四季度的GDP保持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就有保障了。

2023年的经济增长刚才说了很多,基本的判断四季度比三季度高,全年可能会在5.4%左右的增长,大家要注意这个中间有去年基数比较低的因素。如果两年平均下来,水平还是处于比较低的。因为从2023年的发展规划来说,从现在开始往后每年的增长至少要达到4.8%以上,但是按照我们目前的预期来看难以达到。所以,明年很关键,2024年我们认为三驾马车,明年经济增长速度会有所放缓,但是这个放缓主要是跟基础有关,今年的基础稳定下来,明年经济增长速度大概在5%左右,增速放缓,但是会比2023年要来得稳一些,2023年的波动太大了,明年不会有那么大的波动。如果说房地产市场出现明显的好转,周期性地恢复态势出现的话,再加上一些政策布局,超过5%以上的增长是有可能出现的,明年增长不一定比今年的增速来得高,但是会稳定。

对山西的经济发展我谈一点儿粗浅的看法。山西目前的发展面临着几个大的机遇,一个是我们国家高新技术发展的浪潮,山西已经有比较好的基础。第二绿色经济在快速推进,各方面都在发展有关低碳的创新和业务,山西可以借这个机会推进能源转型。第三就是产业转移,目前沿海成本高了,劳动力成本高了,向中西部转移,这个趋势已经好多年了,接收了长三角的转移,山西作为中部地区,都有机会可以借助转移的势头,抓住更多产业转移到山西,来推动经济发展。第四就是“一带一路”,对山西来说是伸伸手可以够得上的,积极地参与就好了,能够享受“一带一路”在未来带来的红利,当然也要注意控制好风险。

未来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我想有这样几个方面是可以力度再更大一些,再加以推广。一个就是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山西战略型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12%,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需要赶上去。第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未来应该更多地去投入和加以推动,因为你要对接产业转移,还要对接“一带一路”,当然就需要更好地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是出口,山西出口规模不大,近两年增速非常快,是因为产业转移和“一带一路”带来的效益,未来要把握住这样的机会,发展空间是比较大的。民营经济在全国的水平是比较低的,进一步出口和发展经济、科技创新,民营经济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这个时候也有更大的发展需求,所以政府要创造这方面的条件。房地产业,山西的房地产是比较安全的,从很多数据来看都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可以进一步推动这方面的发展,尤其是省会城市以及周边的地区,未来有可能随着人口的浓度这方面的需求进一步增大,要更好地满足刚需和改善型需求。

最后就是山西的财政和政府的债务,要把握机遇,在一系列的着力点上要进行推动,要推动就必须要有资源。作为经济发展从政府这个角度来看,毫无疑问就是财政借债空间来拓展着力点资源的投入来源,主要就是靠财政这方面。

山西财政债务总的来说结构是比较好的,对中央转移支付的依赖性相对不高,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也是不高的,低于全国的水平,另外对债务的依赖程度也不高,本身借的债并不多,就说明压力不大,依赖程度不高。还有就是城投长债相对于其他地区属于比较少的。

所以,山西要弯道超车,进一步推进中部崛起的发展,需要有更多的资源投入,这个资源当然也是政府财政要加力,同时有空间去进一步增加债务,增加对着力点的投入,我相信对山西的经济发展会带来推动,同时也有助于结构未来的改善。(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回到会场,继续参加中国上市公司产业升级(太原)高峰会暨2023第三届山西资本市场转型发展年会下午的活动,下午我们将在这里为您呈现三场分论坛圆桌对话,主题分别是:

机构分论坛:智能经济如何助力上市公司的产业创新与升级?

智能制造分论坛:中国上市公司如何在智能制造领域实现产业升级?

新质生产力分论坛: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新质生产力”在山西发展的机遇期如何?

<机构分论坛:智能经济如何助力上市公司的产业创新与升级?>

主持人:刘功润(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嘉宾:

王晓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

崔雷(中德证券产业研究部总经理)

梁丽星(山西省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濮旭(中国金融政研会副会长)

王晓(大同证券首席财富官)
主持人:

很高兴,我是时隔三年再次来到美丽的太原,我相信在座的企业家朋友大家都知道经历了什么。今天大家相聚一堂,熬过了这个时刻,就像整个中国的经济,总量的增长压力很大,但是我们也看到这里有很多结构性的经济增长亮点,上午很多专家做了很好的论述。所以,我们聚焦智能经济,前几年我们还在犹豫智能经济是否是一个确定性的方向,熬过三年之后大家没有任何质疑,智能经济是未来也是今天的主题的一个环节。

今天请上了几位很有代表性的专家,包括有产业界的领军人物,共同来探讨这个话题。因为我在想这个题目本身可以有三层意思去解读,智能经济产业本身是个什么样的概念,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另外智能经济对于上市公司的价值是什么,再深一个层次,智能经济要助力上市公司产业的升级,它实现的路径是什么。这三个层面的内涵,是我们要探讨的。

首先请教王晓红教授,我看您有产业的背景,又长期在学术界做研究,我想请您来谈一谈,从您的角度宏观的政策层面,发展智能经济,我们当前的一些产业规划、政策层面,您能不能跟大家做一些介绍?谢谢!

王晓红:

谢谢主持人,我刚才觉得您提的问题都非常专业,数字经济毫无疑问是经济增长的引领者,我们讲数字贸易也是贸易创新的引领者。大家都知道数字经济有两个部分构成,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我们现在总的数字经济规模是41%,数字产业化就是讲的核心产业,就是你讲的智能经济的核心产业大概是占到7%,32%多是产业数字化。可以看出大的体量这一块儿是靠数字技术拉动的传统产业的增幅,这个是从宏观层面来讲。

另外我认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组织是平台,大家都知道数字化平台。平台对产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平台可以形成数字产业生态,就是在一个数字平台上集聚了大量的制造商、服务提供商等等,就形成了一个产业链的生态。

比如说华为这个企业,在它的产业链上具有3万家以上企业,很多小的开发商、软件公司自己是没有办法成活的,但是在这个平台上依托着华为就生长得很快。。再比如说阿里云平台上聚合了有1万多家企业,大量的开发商。我们讲数字赋能,就是依托数字化的平台,推动了中小企业的快速增长,成长壮大。

数字平台是创新生态的构建者,一个新的技术出现以后会成为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会聚合大量的开发者和服务的提供商,比如说像华为云、鲲鹏生态等等,都会聚合大量的提供商,这个平台会为这些企业,华为为生态链上的企业,比如说为全球50多家工厂开放了底层技术,这就是赋能,对制造业赋能。它对垂直行业,比如说政府、金融、能源这样的一些行业可以进行全方位的解决方案,这也是一种赋能。另外就是在平台上,比如说5G云、鲲鹏生态,聚合了大量的开发者,为这些中小企业赋能。所以,我认为它方方面面都是推动产业发展重要的动力。(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我很认同,王教授提到智能经济本身有一个技术赋能的概念,赋能产业,我们也看到基于技术本身,平台经济是一个公共的场域,很多产业可以通过平台技术可以让它的效率提升,本身企业的运转效率可以提升。

您谈到企业本身的供应链数字化的问题,本身内部在原来流程的管控上引入了智能化概念,除了第三方的合作,本身技术的流程、再造、数字化智能的提升,这是共同来推动前进的,谢谢王教授!

接下来请教一下中德证券产业研究部的崔雷总,您是产业研究的背景,我们知道任何的技术要有它的价值,必须要迈出很关键的一步,就是产业化。智能经济也是一样的,我们一直在谈,包括之前我们讲数字经济,很多人担心数字经济会不会变成虚拟经济,会不会脱实向虚。现在我们越来越看到数字经济本身也是新型的产业经济、实体经济,从您的角度来看,您怎么来看待当前产业界对于智能经济的态度,怎么去拥抱智能经济,您帮我们介绍一下,谢谢!

崔雷:

感谢刘院长,非常好的问题。中德证券是一家合资投行,我们接触企业比较多,大股东是山西证券,小股东是德意志银行,只有300人,人数不是很多,但是过去12年以来我们服务了50家企业IPO,为400多家企业做了股债再融资和并购服务,提供的资金总额达到5000亿元。

对于智能经济产业链,其实我们也有很多客户,有一些了解。比如说下游的科创板智源互联首批企业是我们服务的,还有北交所的海信科技,我们还做了跨境并购类的业务,主要是服务于核心元器件环节,比如说豪威等等,都是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跨境并购项目。

从我们的理解,我觉得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分享一下我们从投行产业研究的角度看到的观点:

1、智能经济产业链首先一定不是脱实向虚,而是对于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今天上午讨论了很多对于未来经济怎么看的问题。GDP的增长率其实从学术界的角度来讲有常用的分析方法,就是GDP的推动力主要由三个元素构成:劳动力、资本、TFP(全要素生产率)。

过去20年间,我们经常说人口红利,以前我们劳动力的推动力是非常强的,此外我们在中国和西方也获取了大量的海外资本。现在我们能看到一方面已经到了人口老龄化开始的拐点,劳动力推动力可能不是特别强。因为现在全球竞争的范式下,海外的资本也是会有一点点退潮,TFP就非常重要,智能经济刚好就是能够提升全要素生产力的推手。我们从宏观的视角来看,它是非常重要的。

2、有没有这么大的力量,能够把劳动力和资本的退潮扭转过来,我们觉得还是很有希望的。大多数时候我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思维是线性的,但是事物的发展往往是指数性的,那么这样的一个不匹配会导致我们倾向于高估未来1-2年所能做出的变化,低估未来10年所能做出的变化。

如果我们把时间拨回到2013年的时候,有一个人说未来会有一个AI工具,不管它叫ChatGPT还是什么,上线五天就有100万活跃用户,上线两个月就有1亿活跃用户。大家觉得这肯定是天方夜谭,但是实际上这个事情就在2023年的年初发生了。

当前这个世界我们往后看的时候也是这样,我们对未来1、2年的技术进步可能会偏乐观,但是对未来10年的技术进步想象力不足。所以,数字经济的愿景空间我们可以更大地想象。

3、从产业研究的角度来讲,数字经济或者说智能经济其实是非常契合我们国家的战略的。中国本身是生产大国,对于我们来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导向就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里面主要做四件事,每一件都跟智能建设息息相关,这四件事是:补链、升链、建链、延链。

补链是解决我们卡脖子的问题,其实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提到了帮助国内企业并购美国的标的、法国的标的、荷兰的标的,并购海外的元器件公司,本身也是帮助我们实体经济做补链的工作,我们在补链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建链是从0到1构建一条产业链出来,诞生出此前没有的产业链和生态,这个过程历史上也是发生过的,比如说动力电池的技术进步催生出了新能源储能全新的产业链,比如说移动互联网通讯技术的进步,催生出了平台经济、直播、短视频等以前我们没有想象过的产业链,智能领域随着它的技术进步,我们在很多领域都做了突破,比如说XR、AI、区块链等等,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如果技术达到了一定的地步,也一定会催生出现在没有见过的业态和商业模式。升链就是说传统产业也可以拥抱智能化,生链是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智能经济跟产业升级是息息相关的。延链利用我们既有产业链优势去向上下游做一定的拓展,这个工作因为我们有最庞大的用户基础,还有最强烈的智能知识,又有非常优质的高级知识分子或者是工程师红利,我们在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的产业链里面上下游扩展的空间是非常充分的。

整体来说,这个事情对于宏观经济非常重要,想象空间非常宽广,非常契合我们国家战略,谢谢!(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非常感谢雷总很精辟的概述,三个维度,我要为你鼓掌,梳理得特别清晰,本来我重点要跟您再探讨一下。里面有一个东西我特别认同,你提到全要素生产力的问题。我们知道现在中国的经济到了现在有一个概念,说我们的生产要素已经面临很严重的恶化现象就是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不在了。你通过什么东西再造红利?现在很多人觉得就是要提高全要素生产力,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通过智能、数字化这么一个概念,把单位人均的生产力提高,这个特别重要。我觉得未来能否在这个层面补上人口红利缺失的这部分,这可能是未来我们要跳出目前遇到的很重要的障碍。包括现在很多人在反思中国会不会跟原来的日本一样出现这样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跳出人口红利再造第二曲线,如果通过智能经济发展的方式和产业的结合,按照我们国家政策的设计,现代化产业体系造起来,未来完全可以有第二波增长的曲线出来。

接下来问一下山西产业基金的梁丽星梁总,您是产业领域的,您谈一谈在山西目前区域里面智能经济产业转化的成果怎么样,或者是到了什么阶段,未来是什么样的路径和方向?

梁丽星:

我们是山西省产业基金公司,我们是专门做私募股权投资的,我们的职责和使命其中有一条就是助力山西产业提质升级,省里面定的方向是中部地区高端制造的基地。什么是先进制造呢?总书记今年二十大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讲心智生产力,第一个是要有创新因素,第二就是在现在的当下数智化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从数智化的角度来讲,刚才王老师讲了前两个化,第三个化是我们关注的,就是数字价值化。从我们对服务实体经济的角度,从我们来投资的角度,因为我们做的私募股权投资,是长期投资,是观大事、做小事,一定要看得准。从信息革命到了数智革命,信息技术是作为一种连接工具、媒介工具,但是本身不产生价值,现在国家成立了国家数据局,同时财政部已经把数字资产入表了,专门出了相应的会计总则。也就是说从数字的角度来讲,是可以价值化、资产化的。

既然可以价值化、资产化,对于我们所有服务的实体企业来讲,它就是一个潜在的和可挖掘、可产生、可入表的,同时可以给企业带来价值增值的一块资产。这块资产怎么来挖掘、怎么来做呢?我们作为一个投资机构,昨天是我们成立六周年,我们六年来无论是从数智社会、器件、技术方案的提供商也好,第一步是数据采集,从数据采集的技术方向也好,我们一直是持续关注,同时我们大胆投资,我们也投了很多行业内很有名的公司,在不断地加深对数字社会、数字资产的理解。

在服务山西经济方面,我们应该说是一直寻求对山西存量经济的数智提质和耦合。比如说我们服务太重集团,我们把我们投资的传感器作为数据采集的第一道关口,作为一个优质企业,我们跟太重集团产生了精准对接,使太重的风机向数字化风机转变。同时我们在省内在综改区我们发现中科曙光作为算力中心,是一个数字社会基础设施的关键节点,好像高速路的休息站一样。但是在关键节点上,既然说数据高速要跑起来,要有云做数据的集材、集存,同时要有链、算法的技术企业支持。

很巧,刚才在我上来之前,正好收到一个方案,综改区前面一直精准服务、精准对接,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出了一个方案,就是算力中心加云、加链的整体方案,这个对山西所有的存量资产和山西把能源优势转化成算力优势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很大的助力。

我想表达的观点是,山西整体国资是3万多亿,是存量的、传统的重资产和能源资产。但是在这3万多亿的存量的、传统的能源资产和重资产的基础上,我们加了数智的加持,我们加数智整体的要素,我们就会释放出来13万亿、30万亿的资产量。这是我们努力服务山西实体经济的一个方向,也是我认为山西的实体经济在未来,我们有信心,山西实体经济从能源转型升级的角度在数智的背景下会孜孜不倦地服务,使山西的数智资产做一个价值放大,谢谢!(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谢谢梁总,讲得特别好!您谈到能源优势怎么转化成算力优势。从这个角度切入,比如说我们讲山西是能源依赖性比较强的,如果能源再加一个维度,能源数据的价值资产能够做起来,未来可以使能源的禀赋有更加深厚的基础。

原来中部和西部地区有天然地理资源的差异性,有一条线,很难跨越。但是如果我们通过数字化可以把这个鸿沟打掉,完全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竞争,未来完全是可以有优势的基础。

梁丽星:

您说得很对,我解释一下什么叫能源优势转化成算力优势,山西能源是粗放型应用,怎么样精准用能?其实在数字的要素加进去以后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会使每一个点的用能精确到每一个人、每台机器、每个点。

比如说今天的这个场合,每一个灯什么样的用能是最精准、最经济的状态,在数智要素加进去以后就会实现。首先实现集约化的目标,同时也给具体的用户带来了成本的节约,未来是非常可行的,而且是能够实现的,我们在综改区的算力中心看到的。(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这个话题我也很感兴趣,我想再说两句。我们看中国目前的概念叫东数西算,山西本身有能源的基础,可以有数字价值的底盘,这是我们自己可以产生的数据。另外我们跟东部的产业结合,可以把我们的优势放大,不单单只是局限于山西本身,我们完全可以服务于整个中国最前沿的产业,完全都可以对接过来,把我们的算力优势再放大。
梁丽星:
我们现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把东部很多高耗能企业往山西引,都是先进制造的企业,引到山西来主要原因就是用能成本的节约。在这方面我一直想讲就是山西是立足山西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山西作为传统能源大省,我们的基础能源量是很大的,但是我们在能源利用方面其实从全社会集约利用的角度来讲,我们可挖掘的空间非常大。挖掘出来的空间实际上是我们能产生新的数智,这个价值量是可以入表的。我一直讲,山西现在是国有资产3万亿,但是我们通过这种挖掘可能加上山西的整体资产是要加个0,这么大的量。(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您谈到数据资产价值入表接下来再聊,请濮旭会长,我看您经常从事红色金融的研究,包括对于政治金融的人民性,我相信您会有很深的独到见解,我想请您帮我们谈一谈,比如说最近刚刚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开完之后,很多金融行业和产业界的人都在解读精神,您能不能帮我们简要地阐述一下,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如果跟山西结合,比如说我们当前的主题,您觉得有哪些比较好的能够落地的东西能够跟它结合起来,比如说五篇大文章,科创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您帮我们介绍一下,谢谢!
濮旭:

谢谢主持人,也谢谢大会提供这样的机会。其实关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精神,实事求是在报纸上、文件上解读也非常详细,它是一个宏观的文件。至于对山西有没有具体的,我觉得是一个双向奔赴的问题,山西的企业家、企业领导去研究这样一个精神。实事求是地讲,它有三大任务: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进一步改革开放,这些听起来是老东西,但是实际上是一往无前,为什么说山西是文化大省,五千年文化看山西,它老说明这个政策具有连续性、可操作性。

这一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金融强国。我们经常说中国大而不强,我觉得大有些时候是强的前提,或者大是让强变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否则西方有些小国也很发达,但是小,不强。这次提的金融强国有丰富的内涵,这个内涵可能不仅仅是我们一个企业,上午有专家发言了,金融的发展有不同的阶段,金融是在不断地发展,不是金融在发展,实际上是金融机构在发展,全国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4000家左右,金融运营的模式在发展,金融市场在发展。

刚才上午有同志讲了,说现在贷款已经不好贷了,但是这里不能简单用好贷、不好贷来衡量,也就是说动态观察,讲金融强国。我上次讲,我们作为中国的银行,可能不仅仅是支持实体经济、防范风险等等,更多是参与到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要参与到国际政治和经济重塑。特别是宇宙行,一定要在将来国际重塑发挥大行作用,这才是工行的作用。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讲到中国现代化,只有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情况下,才有智能经济。上午专家讲了,钱从哪里来?不发钱共同富裕又怎么实现?这个问题表面上是一个钱的问题、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政治经济问题。奥巴马说中国人如果都像美国人一样生活,地球承载不了,物质也满足不了。如果中国要想共同富裕,并且是有一定台阶的共同富裕,不是说中国有6亿人口月收入在1000元人民币以下,这种共同富裕是低水平的。下一步共同富裕一定是要建立在世界经济、政治、金融持续重塑中,我们国家发展才更有钱,来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更有钱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

讲到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具有中国金融现代体系的建设,包括金融机构和重新构建。不仅是山西农商行,都在进行改革,有山西、浙江、河南、江苏等等,这些金融体制的构建也是让金融企业更好地服务产业革命。

所以,现代金融体系建设也包括监管体系的建设,很多监管都是滞后的,因为我们的金融机构接近市场,监管机构怎么能够前置,这个问题要依赖于金融体系重建。

我们讲人工智能推动产业升级,其实人工智能1956年就提出来了,今天不管我们是被动还是主动,都要迎接、拥抱或者生活在这个时代,不仅仅是数字经济,刚才讲了数字时代,现在智能经济,这个时代的到来给我们很多挑战。地方企业、民营企业要拥抱这个时代,如何创新升级,我更希望和大家一起练好内功,加强管理,来拥抱这个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时代。

我有朋友说过,一个地区经济好,上市公司很重要。江苏昆山、江阴上市公司都比较多,我们2022年全国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已经是85万亿,整个GDP是120万亿,占到了70%。这就反映着我们总量,前一段说清理僵尸企业,上市公司尽管也不少,但是和别人比我们的很少,但是我们占到了GDP的70%。所以,上市公司在一个地区的经济中,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中,不仅仅是上市公司,也不仅仅是财富创造的方法,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甚至是经济发展质量和内涵、价值的重要表现。

所以,今天这里谈上市公司的创新和升级非常有意义,智能经济如何推动上市公司的发展非常有必要。我刚才讲了,我们很多时候工作就是看主动和被动,什么叫水平高,就是主动,什么叫水平低,就总是被动。我们讲创新升级,我们要系统讲就是科技、产业、金融要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创新循环。

不是说我们当企业的董事长就是企业家,一个企业家一定是有格局、有情怀,能把一个企业不断成长壮大,他才是真正的企业家。所以,智能经济我们是劳动过程智能化,进一步促进生产的社会化,会带来社会形态、社会经济机构生产关系的变化,包括企业内部,我这里希望能从生产关系的角度,从企业管理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很好地研究我们在新形势下怎么来实现一方面拥抱这个时代,智能经济,一方面进一步炼好企业内功,来进一步迎接拥抱智能经济,这是一场革命。

所以,文化要素非常重要,刚才讲了山西是文化大省,怎么去从文化的角度进一步推动我们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劳动过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技术。(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您讲得高屋建瓴,还接地气,要双向奔赴,金融怎么跟我们产业结合得好,产业又得借助金融的力量。
濮旭:
企业不缺钱,如果讲到钱,我也做了一些调研,很多暴雷的企业是干部队伍建设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我们的思想跟不上时代,我们的管理出了问题,让资金链断裂,这是我们企业的重要问题。(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请王晓总,您是做财富管理的,从资本市场角度来看,当前智能经济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您怎么来看,如果从财富端的角度来看怎么看智能经济在财富板块未来的价值?
王晓:

非常感谢!刚才听了各位老师讲智能经济的发展和上市公司的情况,我本身更多关注财富管理,我从这个方面给大家做一个汇报。

去年中央经济会议提到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相当于给金融、资本市场的使命和功能,把良性循环给循环下去。

所以,从智能经济到上市公司产业升级的逻辑来讲,你要是助力上市公司的产业升级,那么你智能产业一定要强大,如果你不强大,怎么能助力别人?市场一般认为,智能经济可能会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中间的一个代表性的趋势,这种趋势实际上路径还是比较长的,我们知道每一轮科技革命都会持续几十年的时间,智能经济虽然名词出现得很早,这几年里的情况,特别是今年出现了ChatGPT,市场迎来了一轮新的关注热点。

我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我们回归这几年资本市场对于产业的支持,资本市场的首要功能是融资端的功能,这个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看资本市场怎么样支持融资端的功能,我回溯了一下过往这些年我们传统的TMT行业,就是电子、计算机、通信、传媒行业,我们认为它是科技成长领域的板块,这些板块IPO的金额占全市场IPO金额的比例,我们统计了一下,发现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情况。

2018年之前,TMT板块的IPO金额占比应该是不到20%的,但是2018年之后这个占比就迅速上升到了30%以上。在这两年之后,去年达到了45%。这么一个比例是非常高的。同时这个情况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之后呈现一个加速度上涨的情况,这种情况也就说明我们在资本市场给予TMT板块这么多科技成长企业一个非常大的支持,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产业、金融这么一个循环。

另一方面还有一组数据,这是从IPO的角度来看,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要主动拥抱数字经济,做产业变革升级、智能化升级,对于一些项目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也可以看一下市场的定增情况,我们看市场的定增项目,统计用于产业升级,一个是是否做智慧升级或者是做智能化改造,我们统计了一下定增项目的含智量,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情况。

大概在2018年之前这个比例是非常低的,大概不到10%,然后到2019年、2020年到现在,上市公司定增的含质量也大幅度提升到了20%多以上。所以,这中间给我们提供了两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所有的智能经济、智能产业或者是其他的上市公司拥抱智能经济的升级改造,在2018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不管是从IPO或者是其他的定增都指向2018年前后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我们都知道2018年可能正好是发生了中美贸易战,在中美贸易战之下加剧了我们国家要下大力气解决科技攻关的决心,并且在市场的融资端也确实得到了一个很明显的体现。

新冠疫情期间整个智能产业的占比或者说传统的上市公司主动拥抱智能的改造、升级也是在持续地提升。这么一个情况,我们也可以认为新冠疫情造成的社会情况推动了智能产业的发展,或者说整个上市公司主动拥抱智能化的改造。

另一种情况,我们是说智能产业怎么助力上市公司的升级改造,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两方面,一方面智能产业本身的发展助力上市公司的改造,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也要主动拥抱智能化,你能想象现在的手机还是像原来的手机那样吗?必须要拥抱最新的科技、最新的技术,每年各个手机厂商都在发布它的手机,什么芯片、功耗提供多少,如果他发布的是老一套的,马上就被市场所淘汰了。所以,你一定要主动拥抱,而不是靠整个智能助力,这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王总我请教您一个问题,您刚才提了一个好的概念,资本市场看含智量,这些年来人工智能产业有很多泡沫,资本市场怎么看?当然我们也是容忍一个产业起来可能要有一个宽容、包容的空间。从资本来看怎么平衡好这里面含智量的问题,怎么让它的含金量更高?
王晓:

资本市场泡沫的问题,中国的股市趋势是让人很无语,就是这样的。年初发布了一次ChatGPT,结果国内的上市公司相关的个股翻了几倍,又一路下跌,这一块儿确实是这样的。就像主持人讲的一样,一个产业发展二级市场有一定的泡沫,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合适的,资本市场本身存在着很多问题。

我在想,既然智能产业能够改变各行各业,并且各行各业必须拥抱智能产业,那么上市公司特别是在发审环节是不是也要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提升我们的发审,不管从监管、交易所或者是各个市场的参与主体等等,我们都能够把智能手段运用,发现更多的上市公司的乱象或者是未上市公司的乱象,把它们驱逐在外面。

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还是可以进一步优化整个上市公司的审核环节,不要让劣币进来,要让良币驱逐掉劣币,不要让劣币进入到我们的市场里面,这样的话会促进整个上市公司在供给端的好转。

刚才说IPO、定增,实际还是偏向于融资端,证监会说要加大投资端的改革。如果说上市公司的质量好了,投资端自然就会吸引各类投资者进入。(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谢谢王晓总!我听大家讨论的时候,因为我们提到好几个关键词,智能经济本身是技术底层,还有数据,好几位谈到了未来数据的价值,我想把总结给王晓红教授,请您谈谈未来数据的价值您觉得在整个资本市场里面会有怎样成长的空间。
王晓红:

这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数字经济数据就是核心的资源,平台依托的核心资源就是数据,最后产生的东西。比如说一个平台,它可以通过数据实现供需两端精准的匹配,这个在过去我们传统的组织方式里面是完全不能实现的。

我们通常讲传统的组织方式就是要解决产能过剩,供给侧结果改革,那就是供给不能适应需求。但是在平台上,平台经济是通过数据。比如说一个制造商可以在平台上,通过平台数据精准地判断市场,可以来研发、设计新的产品,可以进行融资。

比如说我在苏州工业园看到一个电商企业,它只有四年的时间,它就是依托京东的大数据来专门为境外的企业开拓中国市场服务。有一个企业是韩国的正官庄人参,大家可能知道,如果这家企业布局至少要两年的时间,但是通过京东的大数据,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开了中国市场。

再比如说研发,有一个企业叫山河智能,它就是利用接入阿里国际站阿里巴巴的大数据,他就发现欧洲的市场微型挖掘机非常有市场,他用了阿里数据两个月的时间就研发了这台挖掘机,而且是首款全球互联网销售。

比如说工业设计,我接触过一个工业设计的互联网平台,过去制造商去找设计师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实现精准的匹配,有5万多家制造商,还有30多万海外的工程师和设计师,很快就能够供需两端实现精准的匹配,新的研发设计产品就能出来。

数据这么重要,当然大家更需要的就是平台数据开放共享,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数据如果不经过开发是没有运营价值的,这个开发利用的过程一定是通过平台,平台要有积极性,一定要有市场化的交易机制。

数据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跨境,我们未来所有的企业无论你是做食品还是做汽车,还是做药,全部都是数据问题,数据怎么样能够跨境流动,怎么样能够顺利跨境传输,当然我们现在正在研究这些问题。比如说自贸区要搞,要搞数据的白名单。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是全球最大的数据圈,我们有最大的互联网消费互联网,将来也会产生最大的工业互联网。这两个互联网怎么样能够形成数据接口,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谢谢晓红教授,又把这个问题往下延展了。今天时间有限,在座很多的业界代表也没有很好地展开,所以也为未来留下了更多的空间。
我在想数据有很多价值,有对市场的价值,我们未来决策的模式会改变。因为我们的数据量可能是依托经验、案例,从传统的经验决策模式向数据分析驱动的科学模式转变,它的效率性、安全性会越来越高。
期待整个产业不断往前迭代,整个智能市场质量再上一个台阶,今天我们这个环节就到这里,谢谢!

主持人:

智能制造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谈到这个话题,参与的嘉宾更多了一些,欢迎各位!

主持人:杨希(财经媒体人)

嘉宾:
于德翔(特锐德董事长)
李安平(振东制药董事长)
张航(新华锦董事长)
付国军(科达自控董事长)
唐风杰(青岛金王总经理)
秦东(壶化股份董事长)
主持人:
这个环节主要是围绕智能制造各位企业家的感受、体会、案例、故事,在这里特别期待大家分享更多的干货、我们的经历和心路历程,还有未来的构想给大家。
第一轮的话题还是为大家做个自我介绍。
张航:
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这次得到这个机会来参加这次论坛,我来自青岛新华锦,目前在A股上市的一家上市公司,我们座落在青岛,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国际贸易、医养健康和新材料产业,特别是在新材料产业,我们是围绕着石墨资源开展下游的产业升级。非常感谢大家,也希望今天和大家有一个很好的交流。(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李安平:
大家好,振东制药是长治市的一个土企业,我有一个外号叫山西土老帽,这个外号是比较牛的一个外号,打遍全国无对手,因为谁也没我土。我是做中药材的,我每天泡在农间地头,和农民一块儿种中药材,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种植中心,有将近110万亩,中药,也有化药,谢谢!(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于德翔:
各位好,特锐德是中国创业板的第一家上市公司,我们的股票代码是300001,我们做了两个板块,一个是高端制造,中国的高速铁路供电设备大概70%是我们做的,还有一个光伏和风电,接入到电网大功率、高电压的变电站,全国大概50%是我们做的。另外一个板块是做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设施网络,目前我们已经不管是在规模上、电量上、流量上都走到了全中国、全世界的最前面,谢谢!(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付国军:
大家好,我是山西科达自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付国军。科达自控是做智能化控制技术的,专门为工业企业提供智能化服务的,利用工业互联网的技术体系,为传统企业智能化升级赋能,主要服务于智慧矿山、智慧市政和物联网+三个板块。其中智慧矿山是目前我们的主营板块,物联网+板块也研发得很好,我们和于总有一个项目接近的新能源充电体系,我们主要是做社区充电,目前社区充电我们在国内也是做的第一梯队,谢谢大家!(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唐风杰:
大家好,我是青岛金王总经理唐风杰,我们成立于1993年,我们这家企业主要从事于新材料蜡烛和香氛类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企业。我们在2006年深交所挂牌上市的,谢谢大家!(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秦东:
各位领导、嘉宾,各位企业老总下午好!我是壶化股份的董事长秦东,今天非常荣幸来参加咱们这个大会。我们企业也是来自山西,和李总一样来自山西的长治,是我们本土的上市公司。我们主要是生产民爆器材,也就是俗称的雷管和炸药,主要是用作基建和矿山。我们企业是1960年创立,现在是60多年的历史,我们是2020年9月份在深交所A股上市,也是一家年轻的上市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们公司也是形成了民爆、出口、爆破、军工四大板块,现在是下辖四个子公司,员工是3000多名,也欢迎各位领导来长治壶化做客。(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第一轮的自我介绍大家都完成了,看得出来所有台上的嘉宾都是在企业一线天天摸爬滚打的一线工作人员,按照华为的说法是在一线听得见炮火的战士。就是这样一个话题,特别期待大家不要太多从理论、虚化的东西去讲,更多给我们分享一些干货,举案例、讲故事、说畅想,真正把企业家对于智能制造领域我们的思考、实践包括未来的构想表达出来。
第二轮想请各位企业家介绍一下我们现在各自的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目前的状态是什么样的,您对这个状态满意吗?未来还会往哪个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一些思考。
张航:
刚才主持人也说了,让我们就从产业一线的角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关于智能制造在产业升级方面给我们企业的助力。
这几年不管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大家都在拥抱智能化产业,特别是在产业升级方面都进行了很多思考。就以我们新华锦来说,我们一个业务是国际贸易,国际贸易这几年其实是面临了非常多的挑战,国际形势、地缘冲突、人民币汇率的问题,一些波动都对国际贸易产生了特别多的影响。尤其是三年疫情也加速了很多国外的订单向东南亚国家迁徙。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与其说是由于一些政治因素或者是疫情方面造成的产业转型,我们倒是认为这些原因加速了产业转型。作为国际贸易的行业从业者,我们认为应该用一种平常心来看待。因为目前我们做国际贸易的产业基地也是从当年的亚洲四小龙转移过来的,经过这么多年改革开放的红利,我们认为我们的国际贸易行业也将会把一些低端、密集型的产业向东南亚国际转型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在这个环境下怎么发挥我们的优势,我们觉得就是要通过智能化制造把高端的制造,把通过AI以及一些高端的科技方面的融入,一些高附加值的产业留在国内,比如设计、制造、升级,这些产业留在国内,把一些需要密集化的,包括造成一定环境问题的产业势必向第三世界国家进行产业转移。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过程,我们也应该更加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产业转型,拥抱智能化,通过智能化把我们的产业进行转移和升级,这是对于每一个从业者都必须用平常心来看待的。
这几年我们还做了第二个产业,利用我们拥有的石墨资源在产业链上做附加值高的加工生产。今天的话题是智能制造,这几年国家也一直在对制造业进行一些非常大的支持,我们坚定地认为新材料是智能制造的一个基础,没有尖端的新材料,智能制造有时候就是海市蜃楼。
所以,围绕着新材料的产业我们也做了非常多的调研和研究。在2008年的时候石墨烯最早获得了诺奖,那个时候不光是在科技界,在资本市场也是引起了一波一波的风口,大家从最初的追捧到质疑,到经常被炒冷饭,到现在用一种很客观的眼光看待这个产业。
我们也是经过了这个过程,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数据。比如说中国是石墨储量最大的国家,每一年出口的石墨占全世界的最高位,出口的编号叫精致石墨,出口平均的价格大约在2000元人民币。同时我们也是石墨进口的最大国家,我们进口的报关号码也叫精致石墨。
石墨在智能制造方面,这几年我们也是往硅碳芯片、第三代半导体材料进行一些升级和发展,很欣喜地发现,特别也觉得和山西非常有缘,因为我们的石墨产业也是和山西煤化所有非常深度合作,也希望这种新材料能给智能制造、新材料助力。(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从张总的表达中我们能够看出智能制造是一个巨大的状态和生态圈,不是从哪个维度就能理解它的,所以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才需要这么多企业、行业上游、中游、下游包括供给端、需求端跟我们一起协力完成这个事情。
李总,您讲您是中医药企业,在中医药当中都是特别强调传统,广告都是《黄帝内经》记载,全部人工打造,在这个过程中也有智能制造的身影吗?
李安平:
我们这个行业智能制造是各行各业里面真正智能制造做得最透的,我是山西土老帽,我是一个农民王,给我们种植中药材的农户有将近30万户,我是比较牛的,因为我管的人很多。
我们注重中药材的智能制造,所有的中医专家都知道,他每天开处方,这个5g,那个10g,那个10g,有了智能化,处方怎么开,它长在哪里,哪里含量是最高的,中药材两个标准,一个是成分含量多,二是主要成分含量高。比说党参,有的党参里面的成分有140多种,有的党参有90多种,就说明140多种成分的党参就是好党参,有的党参里面最重要的成分是黄酮、多糖,它的含量有多高,怎么来研究全国好的党参,没有智能化怎么筛选?所以智能化对我们的产业有很大的作用。
我们应用得也非常多,从选种子到种植,到管理,到仓储。有的中药材味道特别浓,我们叫溯源,在中国的溯源软件就是我们开发的,现在中医科学院、国家中药管理局的溯源就是我们,智能制造我们应用得很好,我们做得也还可以。
其实药品的生产往往质量不太好保证,往往不是老板的问题,是管理的问题,而是员工偷工减料造成的。有了智能制造,这个企业智能化设备就能产生,哪个智能化设备做不好?比如说中药提取的每一个时间、温度、密度等等,没有智能化是不好标准化的,有了智能化,我们产品的质量就可以标准。像我们有无人车间,没有人,我们药的车间已经没人了。(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还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叫关灯工厂,灯关了一样工作。
李安平:
对,就是关灯了一样工作。去年我看到无人车间,我在思考我们车间里面还有五个人,还有人,怎么样没有人质量也没问题。我们这个行业是要求很严的,国家叫GMP认证,工厂、生产都有认证,这个认证是很严的,因为每一个药都是两条命,一条患者的命,一条企业的命,就是智能化工厂,而我们应用得好,为老百姓的生命健康起到了真正的保护作用,是非常非常有意义的。
我们有5个人的车间,原来是127个人,现在变成5个人了,这些人干什么了?你让员工下岗,心里面实在是不好受,你不让他下岗干什么呢?调整到实在没法调整了。所以,前年在中国医药产业大会上,我发言的主题是《我恨智能化》,但是谁也离不开智能化,没办法。员工每天抱着手机不放,现在手机比脚比手都重要,因为智能化了。我经常讲,员工不带手机就不来,难道上班就每天抱着手机看吗?不是,但是手机把我们缠死了。所以,智能化发展真好,但是我恨智能化,谢谢!(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谢谢李总!有几个问题我还要追问一下,您那一百多个员工后来优化到哪儿去了?
李安平:
经过培训以后下市场了,搞营销了。
主持人:
实现产品更大的推广。
李安平:
现在我们营销团队是3000多人,这种人特别懂产品、懂工艺、懂技术、懂质量,他去营销,他就是专家。(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您说的后来是没有人了,但是您后面又说在上游端有30万农户在为您服务,这个过程的智能化是不是非常耗人力呢?要不然怎么实现服务这么多农户的效果体现呢?
李安平:
这个智能化和人力是没有关系的,还是得有农户做中药材,因为有了智能化,质量保证了。比如说种子,一个党参的种子是山林间采集回来的野生的种子,然后再逐渐经过培育,再变成种苗,再变成药材。所以,农民的工作量没有下降,智能化使得质量有保障了。(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通过整个系统的设计以及严格的管理和要求实现的,并不是投入完成的。
李安平:
日本人做的产品非常非常精细,我们做的中药颗粒剂最低是10g一袋,最高是15g,日本最高的是3g,最少的是1g,为什么呢?他做得很精致。因为我们搞了智能化,我们的产品现在一样漂亮,一样精致了,所以智能化对每个产业都能重要。(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谢谢李总为我们分享了中医药行业智能化很多非常新鲜的见闻,谢谢您!于总,咱们是一家电气化生产制造企业,我知道很多铁路线、高铁线都采用了咱们电气化的很多设备,在您的企业、行业里面智能化的现状是怎么样的?
于德翔:
到明年特锐德是整20年,前10年就是制造,传统的、高端的供电设备的制造,后10年,从2014年到明年我们其实就是响应了今天论坛的主题,就是实现了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
我记得当年2009年第一批上市的时候,我们28家企业,我代表这28家企业要在大会上发言,当时证监会一个领导在晚上很晚的时候把我叫过去,在我的发言稿上加了这么一句话,作为创业板的第一股,一定要扛好创业板的大旗,这个大旗如果一旦倒了,创业板就会很不吉利。这句话一直也影响了我。
前10年我们一直在高铁、新能源、电力设备上专注于做了一个纵向发展的专利,做了一个产品,做成了中国的第一、世界的第一,包括青藏铁路全线的供电设备都是我们做的。但是这个行业整个又比较窄,做到100亿已经做到头儿了,因为我们已经做了一个产品。既然有这句话做激励,我就想能否开启二次创业,如何选择和定位呢?2014年,我们想如何实现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我们找一个新赛道,如何能够推动从智能制造的数字化发展方向和这样的定位。
所以,当初我们就创办了特来电,面向于未来大规模电动汽车的发展。当初很多人不理解,认为未来大规模电动汽车甚至于不是电动汽车,可能是氢燃料,但是我们经过论证以后,进入到了这个赛道。这个赛道当中给我们巨大的考验是什么?过去做制造的,人才吃苦耐劳,加班加点,真正走向充电这个行业,发现不是一个简单的制造,是从智能制造到充电运营,到数据增值服务的网络体系,我们就没有这么多人才,没有人懂互联网、工业大数据、电力电子,怎么办呢?我们就找到中国最强的几家企业,再找到中国最牛的人。
这个人找到了以后,并不是把这个人挖来就行,他必须带团队,带团队还不能来我这儿打工,还必须成立一个研究所和研究院,让团队占30%的股权。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把国网南瑞研究院里面的总工带了一百多人,艾默生带来了一百多人,包括浪潮带来了一百多人,我们共同组建了这样一个创新的团队。实际上用了十年的过程当中,真正智能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多是思想和文化上的融合,如果融合不了未来的智能化,就是机械的东西和控制的东西、数据的东西如何不成一体化的话,你很难成功。所以,我们用了十年的时间,前后投了150多亿元,光在研发上投入了20多亿元,应该说我们到今年占了全国30%的市场,排名到第一位。同时我们创建了充电网的技术,也走到了全中国、全世界的前面。
所以,从这十年的历程来看,整个数字化的进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思想、简单的团队、简单的人才或者是简单的组合就能成功的,确实构建了一个从智能制造到充电运营,到数据增值服务的巨大人才、团队、管理、技术、文化的生态,谢谢!(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付总,科达自控在智能化制造方面目前是什么样的状态?
付国军:
今天这个题目和科达自控非常贴切,科达自控就是专门为企业提供智能化升级改造提供产品和系统的,我们的产品就是工业智能化。
我从大学里当老师,一直教的是自动化,后来有自动化的因素,后来出来创业搞自动化,现在加入人工智能的技术叫工业智能化,我们也是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单位,山西省只有六家,民营企业只有我们一家。
我是天天研究智能制造、智能化,所以我把智能制造归纳一下。智能制造分不同企业有不同的需求,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实际上有三个需求:
1、对传统的企业来说,实际上是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这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是大势所趋,不管是什么企业,我们服务的是煤炭企业,煤炭企业够土了,但是也得智能化,没有智能化以后安全保证不了,生产产量也保证不了,以后生存就有困难。目前我们的产品就是输出智能化产品和系统。
2、产品本身的智能化。有的企业是做装备的,智能装备像智能手机或者是网联汽车,或者是大型的挖掘机,原来是很简单的设备,现在逐渐加入智能化的成分,是产品的智能化。
3、服务的智能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些产品有些是某些企业产品量很大,但是服务以前基本上是售后服务,没有增值,以后产品量大,要保证产品在市场中有竞争力,服务一定要上去,服务上去但是产品又很大,耗资又很多,怎么办呢?成本也很高,我们要创办服务的体系,用智能化的方法来解决产品服务的问题。
我们这类企业,为别人提供智能化的企业,同时我们自己也有智能化的需求。比如说我们公司给煤矿、城市公共设施的企业供水供电,提供智能化系统、智能化产品,同时我们自己也搞了一套充电城市管理系统,我们主打社区充电(和于总的有区别),现在我们在全国已经有80多万个端口,服务400多万人,每个端口和每个人的充电需求我们要靠智能化来分析,来提高我的运营效果,降低我的运营成本。
同时我们还打造了一个365在线的服务体系,也就是说我们给煤矿做了智能化,如何正常地运行,煤矿本身的技术能力也比较弱,想正常运行,我们给他提供了一个365在线(现场和线上)的服务体系,解决了智能化后续的应用和真正起到解决问题的作用。
所以,我刚才看了一下这几个企业家,都是制造业企业,我们愿意跟制造业企业的老总们一起探讨,我们是一个服务型企业,赋能的企业,假如说你们有智能化的需求,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参考,谢谢!(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谢谢付总,你说大家都是智能化企业,唐总也在智能化领域里面深耕多年。我看资料你们在蜡烛领域做得是全球非常领先的,我不知道在这个行业里面,还有化妆品等等,智能化的程度是怎么样的?
唐风杰:
于总非常有代表,于总总结了整个智能制造升级讲的关键逻辑非常对。我们是从1993年开始做新材料蜡烛和香氛类的产品,目前也是中国整个细分领域出口最大的企业。我们在1999年已经把智能制造升级转型写入了我们的发展战略,近几年来我们在这方面也投入了很多人力和财力。但是投入之后,大家很清楚智能制造升级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实现全自动化的流水作业,带来的就是高效率,也就是说在高效率的前提下,保证了产品的品质和质量,这也是我们在智能制造终级转型的目标和目的。
但是在整个转型的过程中是很痛苦的,不是那么简单你说转型就转型,而且很多工程都是一把手工程,特别是在整个转型的链条当中,包括人机合一,所有员工和机器一定要合一。供应链系统和生产系统必须要吻合,能够合一。生产和智慧物流要合一。生产物流和客户也要合一。也就是说整个链条相当于一个木桶,木桶的高度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你的水平面停留在最短的那块板的水平,你上面做的都是无效的。
所以,我们企业也是遇到了这样的一些困难,我们第一时间把最短的板作为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来提升,我们遇到了两个最大的因素就是人员,人员在全自动化的过程中仍然有部分人员在现场,他们的培训就需要一段时间,而且在整个流程当中,他们所做的所有都和原来手工、半自动有非常大的区别,耗了很大的时间。第二,我们的上游供应链基本都是个体户,不管是玻璃、陶瓷、标签、包装的供应商,都是以个体出身,大的企业不多,让他们来改变又是一个重点。所以,在这两方面对我们的耗时耗力非常大。
这几年通过努力,目前我们实现了两条全自动流水线,我们全链在做,包括我们在供应端、生产端加了一个环节,为了和流水线做匹配。我们的智能物流通过在特色阶段通过机器人来操作,人在总控室控制整个物流从进、入、囤、出整个环节,但是确确实实很艰难,需要一个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我们的智能制造立足了,这是我们做企业必然要走的路。我们通过全自动化、高标准、高效率、降低成本,也能够在全球的市场有一个更加稳固、更加坚实的动力。(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谢谢,您讲得非常全面,把我后面好几个问题都剧透出来了。我很好奇,刚才李总面临了智能化改造了以后员工有可能出现富余的情况,在您这儿有这个问题吗?
唐风杰:
同样有,我们还好,实际人员是这样的,通过智能转型改造,虽然是把整个人员在全自动流水线降低了一部分,现在整个劳务市场人员也更加细分化了,接下来的人有可能就到了他应该去的企业,还有一部分留下来进入到我们上端供应链中间我们建的体系下来,但是仍然有一些淘汰的。(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秦东总,我看您是处于民爆行业的,我觉得您可能是搞智能化改造最有意义的,因为把一些危险的元素远离人了,我不知道对不对,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呢?跟我们分享一下。
秦东:
主持人说得非常对,我们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也是一个高管制的行业,叫凭照经营。这么多年来行业的发展,尤其是近20年行业技术的更新换代,行业自动化、智能化的提升其实发展变化是非常大的。这期间主要是在工信部的指导意见推动下进行的,工信部提要求,标准线是什么情况,人数不能多于多少,能达到就继续生产,达不到就淘汰。
这么多年咱们行业我大概总结了一下,我感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人机隔离,在上个世纪的80、90年代,主要解决的就是刚才主持人说的安全问题。咱们这个行业通过人机隔离以后,再加上定源、定量管理,安全性大大提高,人员的伤亡整个全国事故率大大降低。
2、过去10年、20年一直在做的,就是自动化、少人化的过程,发展到现在十四五期间,基本上行业包括我们单条炸药生产线不超过5个人,单条雷管的生产线不超过3个人,在制造业里面也算是自动化程度是比较高的。(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主持人:过去多少人?
秦东:
过去一个车间最少50个人,像半成品的基础雷管最少50个人,成品可能有将近100人,都比较多。
3、将来的发展规划,也就是十五五工信部规划,包括今年10月26日在重庆的会议,也是提前做了剧透,要求又是一个无人化工厂。
我们现在也上市了,壶化做了很多工作,我们有五六个全国第一,第一个引进数码电子雷管自动生产线,第一条胶状乳化炸药生产线,全国第一条高强度导管生产线,全国第一条也是唯一一条高精度沿气体生产线。
这么多年我们的经验总结,其实刚才付总和几位老总都提到,是生产效率大大的提高,各位老总没提到但是我们这个行业很重视的就是安全的提高。从我们的经验来看,我们认为智能化制造和传统企业的升级改造,我觉得核心还是效率的提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都得到了提升,但是我觉得核心一定是效率的提升。有这么一句话,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有50%的利润率,那么就一定有人冒险去做,如果它有100%甚至200%的利润,那就有人会不顾一切去做。
我们数码电子雷管的自动化生产线改造是2021年改造的,当时在全国同行业每条单线的生产产能只有几百万发,最大的不超一千万发的情况下,前年这条线建成以后单线产能就达到了2500万发,全线操作人数不超过3个人,这种对企业的提升是非常巨大的。(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我们的目的还是提高劳动生产力和整个行业的效率水平,不是为了追求智能制造而智能制造。刚才唐总已经谈到了一些,其他老总讲得少,从张航总开始讲讲,我们企业在推动智能化制造当中我们最大的难题在哪里,您觉得遇到的难题是什么,资金来源、人才供给还是生态圈的打造,我们未来会往哪个方向发展?
张航:
我们在智能化升级方面遇到最大难点就是大家思想的解放。像刚才各位老总分享的,很多基础工人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会给大家的生产效率得到提高,或者是给个人产生一些影响,在这方面是我们目前最大的困难。(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智能化设备来了,他应该更轻松啊。
张航:
但是人员会有变化。
主持人:
这是几位老总共同遇到的问题。
张航:
这个工作任重道远,从基础的普及教育开始,急不得,也不能一蹴而就,慢慢来。但未来我们一定是要智能化升级,坚定不移地前进,但是我们认为是要由简入繁,像刚才那位老总说的不能是为了智能化而打造智能化,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升级,一步一步进行。(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同时企业更多的配套,比如说对于一些员工的技能培养、心理建设,未来更广大的领域为他们开拓,我觉得这些都需要提前未雨绸缪去做。
张航:
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配合。
主持人:
这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刚才唐总也说得非常好,上下游产业链我们一起结合起来,有些员工能够向其他的领域去转移,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出处,因为都是经过常年工作的熟练老手,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产业链上的好员工,谢谢!
李安平总,您刚才讲了中医药行业智能制造了以后对我们的提升很大,但是讲得风轻云淡,有没有遇上什么难的事情,也给我们分享一下。
李安平:
难的事情肯定有,就是成本提高了,因为我们这个行业增长率是6%,一个企业做得再好,智能化产能就会增加几倍,设备投入了,成本加大了,导致生产成本加大,智能化的标准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您现在是怎么样面对这个问题的?因为我们都知道如果把时间拉长,眼光维度看高,有可能会解决这个问题,您现在看到摊薄的趋势了吗?
李安平:
我们行业比较难,我们研发一个产品要花15年左右的时间,有新的产品也不太可能,所以难度很大。我们内部的企业比较多,有八个药厂,我们进行剂型整合,比如说都是片剂、胶囊、颗粒,我们把片剂的整合到一个企业,产能就加大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但是效果不太好,也没办法。(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听起来是蛮大的问题。
李安平:
不管哪一个领域,不管哪一个发展好,智能化也好、数字化也好,都是有利有弊,利大于弊就应该大力发展,弊大于利就应该慢慢发展,所以我们是利大于弊。(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你要坚持走下去?
李安平:
对。
主持人:
对于咱们行业和企业来说,我相信这种智能化制造的状态还在进行时,未来还要去投入、研发,还会有新的领域,您怎么样再去解决现在看起来投入过大的问题呢?
李安平:
我们叫剂型整合,只要逐渐走,速度加快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还是我们说的问题导向,有问题我们去面对它。
李安平:
我们企业产能大了,这样就解决了。
主持人:
智能制造是全行业、全社会的话题,甚至不同领域企业共同协作,有可能能把智能化的成本摊薄。
李安平:
对。
主持人:
谢谢!李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未来的很好的思路,于总您遇到最大的难题是什么?
于德翔:
其实智能制造对传统制造说得好听叫升级,说得不好听就是一种破坏,其实这种破坏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应该来自于内部,这种破坏说得再简单一点就是内生式的创新。所以,对于我们来讲最大的挑战就是内部的团队有没有创新的基因和勇气。
所以,我们就构建了一个创新战略,并不是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开发什么,而是我们创新了什么,市场就一定需要什么,我们是利用团队的前瞻性对未来产业和技术上的把控,引领行业上的发展。所以,只有了这样一个定位,才能把自己从一个传统的制造业拓出来,面向一个未来的新行业、新产业,找到一个新路径和新发展。当然这个过程是比较痛苦的,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持续在创新,在自我革命方面一直尝试做了十年,但是今天来看我们已经收到了甜头,感觉到我们在技术上、行业引领上让我们走到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前面,包括我们充电网的技术,不管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奔驰、大众、宝马,从去年开始都转到我们充电网的技术布线上。所以,智能制造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如果走成功的话那就是一个新的革命。(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但是之前孕育、坚守,甚至自我否定、自我质疑的过程是非常难受的。

于德翔:
非常难受。
主持人:
让我想起了,其实在人类历史上很多发明都是这样,Windows、鼠标、智能手机屏,以前都没有,说是有消费者需求吗?不可能,大家都没有见过这些东西,但是这种创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于改变了人类社会,是非常有价值的,谢谢您这样的坚守,我想对于每个企业家来说也是企业家精神一个重要的体现。付总,讲讲您遇到的难事吧。
付国军:
智能制造我们一直从事服务行业,尽管我们叫智能矿山,也是工信部归到的智能制造领域。前几年遇到的问题就是客户不理解,客户感觉上了这个东西没用,第一效率没有提高,第二也解决不了什么实质性的问题。这几年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这些问题逐渐逐渐解决了,尤其是国家的政策在引导,但是新的问题又出来了。我们对客户真正的需求,我们的技术很难跟上客户的期望值,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困境。
煤矿特殊行业,没有像工厂里面的重复性劳动,都是个性化,所以需要智能化。但是我们的产品应用到我们的系统里面,智能化水平目前还达不到人的智能化水平,所以完全替代人目前还有困难。所以,我们下一步目标就是不断地提升我们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使它真正能把人从最恶劣的环境中解放出来,这就是我们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实际上有很大难度,我们招人难,待遇也很高,高水平的人又不愿意下井,这是我们遇到的一些瓶颈和困境。(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您有点儿恐慌的意思,但是我想这也是未来我们获得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来源。
付国军:
但是这个方向我们是坚信的,因为我们就是这个行业,这个行业会普及到所有的行业,为所有的行业服务,所以它的市场空间无限大。所以,我们对我们的产品和我们从事的行业充满信心。(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秦东:
我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对于大多数传统企业来说,包括我们也遇到过最大的问题和困难应该是转型的方向和信心,也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企业找准了、找对了方向,自然也就有信心了。
根据我们多年的经验,在自动化改造的过程中,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越高,它的效率和产能反而越低,这个可能和李总说得不谋而合。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刚才付总说的智慧矿山,也是现在我们国家和山西省大力推进的事情,在这样大的一个国家政策下,很多互联网和高科技的巨头涌入这个行业,现在在智慧矿山的过程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高大上的行业并不懂煤矿,特别是煤矿的开采和煤矿工人实际的操作,就出现了很多应用环节方面的问题。因为我们也在做智慧矿山,随后我可以和付总深入交流一下。
就我们自己的经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认为企业工厂智能化改造一定要有本行业、本企业懂技术、懂生产特别熟悉生产的专家来进行主导,再配合一些设备厂家和互联网公司做,又提到我们的生产线,包括数码电子雷管和胶状乳化炸药生产线,都是根据我们多年的生产经验,我们提出我们的理念和方法,设备厂商来帮我们做和实现。
所以,回到刚才主持人的问题,现在智能化改造或者是传统企业的转型发展可能也是比较迫切,但是我觉得作为我们企业来讲,大家不用焦虑,保持冷静,也不能盲目跟风,最重要的是先找准方向,循序渐进,自然而然企业会有发展。(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像今天这样的交流和互动、互相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同行业之间、跨界交流之间往往能够碰撞出火花,甚至能够产生出一些合作的化学效应出来,我想这也是今天高峰会这样活动的重要目的所在。
唐风杰:
刚才讲转型,确确实实是企业自身的能量来决定你转型的方法,我刚才讲是员工在转型过程当中包括人机合一,实际我要说难点,员工是一个方面,但是说出来各位领导也不要见怪。要真正实现转型,作为企业的指挥者和企业的管理团队,首先要有认知,首先要转变,如果管理或者是指挥者不改变,管理者不改变,难度会更大。(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谢谢您!谢谢台上所有的嘉宾,谢谢各位!感谢台上的嘉宾为我们呈现了本场圆桌对话,下面我们迅速进入到第三场分论坛新质生产力分论坛的讨论当中。
主持人:
<新质生产力分论坛: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新质生产力”在山西发展的机遇期如何?>
主持人:张伟(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清华金融评论》执行主编)
嘉宾:
郑梓微(赫美集团董事长)
张新功(惠城环保公司创始人、首席技术官)
钟少龙(上海拜安传感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祥义(高粱资本董事长)
林海晖(国际知名材料学家)
主持人:
我们这个主题其实有几个重要的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山西未来的发展。这个主题论坛的主题非常新,前面两个主题突出资本,这个主题论坛突出的是新,因为这个概念就很新。这个概念是在2023年9月份习主席在黑龙江考察的时候提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其实我们也在学习,到底什么是新质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的生产力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联系,它不但新,而且加了一个质,强调质量,所以我们也是在学习。感谢陈总把一个非常新的话题抛到了主题论坛上,与几位公司的领导做一个交流,我觉得是非常好的。
第一轮问题是一个共性的问题,请各位嘉宾结合自己的情况,自己所在机构的情况,谈谈新质生产力,包括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未来在山西如何发展?因为在座的几位老总有做新材料的,有做环保的,还有做传感的,其实都是在一个新质生产力当中的某些领域。从你们的角度看一下新质生产力你们自身如何发展,如何助力山西的转型发展,同时有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一个共同的问题向每一位嘉宾做一个提问。
钟少龙:
非常感谢主持人!举一个例子,前面讲到了数字化资产的重要性,数据从哪儿来呢?数据第一方面来自于统计,也就是生产过程的检验,它就是数据。第二个来自于测量,就是要运用到传感器,就是把物理世界到数字世界之间的连接,也就是把大家关心的各个物理量承接到电脑软件,最后可以拿来利用分析,这就是传感器的作用。
我们公司主要是做半导体工艺和传感器,它跟山西制造业怎么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我来举一个浅显的例子,看看能不能把这个问题给大家理清楚。
现在国家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我们国家大概已经装起来的风机是20万台,最小容量过去是750千瓦,目前吊装海上风机最大的一台单台是18MW,这样的一台我以6WM为例,落地最小的就是6MW,三个叶片,每个叶片几十米长,单个叶片26吨,三个叶片的重量就是80吨。如果用了传感器,能够在安全许可的条件下把每个叶片减掉4吨的重量,大概一台风机可以减12吨的重量,可以节约20、30万元的成本。叶片重量下来以后,太重生产的主轴、齿轮箱就不容易产生超载,就不容易损坏。这个叶片如果用上聚氨酯的材料,这个叶片可以分段拼接,又可以省200万。如果把传感器数据拿来做一个智能的控制,调平衡,这三个叶片一年可以多发5%的发电量,大概一年就可以多发大概100多万度电。
这就是一个新质生产力,从新能源到新材料,到先进制造,到后端的电子信息,从前到后的一条龙推动,谢谢主持人!(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从你传感器使用可以看出,确实能够大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尤其是未来数字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一定离不开物联网、传感器,传感器确实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点,谢谢!
张新功:
感谢主持人,也感谢这次大会给我机会今天来学习,今天上午几个专家和博士分别从他们的理解讲我们未来经济的发展。这次会议主要的课题是资本,将来跟什么样的生产力结合的问题,这个话题这一段时间我们也在研究,我们也在探讨和分享,将来的资本往哪里走。
我们经济快速发展30多年,前面基本上是资本跟资源结合,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今天上午我看专家还在说很迷茫,经济的发展往哪走很迷茫,不确定,其实今天咱们这个会议已经给了答案,就是往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走,哪个方向最好,第一轮的专家说了,如果中国人14亿人口都过上了美国人的生活,那我们的资源、排放、能耗的容量可能对世界是一个考验。我们怎么走,已经很简单了。美国人100美金的GDP,消耗了能量,排放了多少,咱们的新材料我们生产一堆塑料,在美国排放多少,我们能不能减少?我们消耗的能源1公里标准煤人家排放4公斤的二氧化碳,消耗1公斤的煤,我们用了那么多能源能不能消耗0.1公斤的煤,我们能不能零排放或者是负能耗消耗,我觉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不光是中国的14亿人口,再加上印度的人,都能过上美国人的生活,地球的容量都能容纳,那就是未来的发展,这是我的理解。
特别是我们到了山西,山西是能源大省,现在全世界的主题就是如何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山西是化石能源生产大省,将来这种转型非常好的,只要不消耗煤、不消耗能源,就是我们的方向,但是我的理解不一定对。(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谢谢张总,确实环保未来相当重要,我觉得张总的分享还是非常有前瞻性,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当然是惠及中国、惠及全人类,对山西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关键是我们未来如何在技术上对它进行解决。
郑梓微:
各位前辈、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我们今天这个主题是新质生产力,其实就是给予我们一个新的机遇。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赫美集团,上市公司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发IPO,另外一种是资产重整,我们鹏飞采用的是第二种,把不好、不良资产转换成优质的资产,借助资本的力量开拓出更多的赛道,让未来怎么走。
再一个就是说未来转型,我觉得作为企业家是要有一个格局,包括要有遵守纪律、契约精神,未来转型道路新兴产业转型需要我们不断地开拓出,把新质生产力和老的传统能源生产力转换成新质生产力,作为赫美集团,采用这种方式既帮助了别人也成就了自己,企业家要有企业家的格局胸怀所在。(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确实是,刚才我们从技术层面去考虑,郑总从企业家的胸怀、格局角度讲未来新质生产力真正要爆发出生产力,还是在于每位企业家有极强创业家的精神,这确实是非常重要的。陈总是今天几位嘉宾唯一做投资端的,请您来做出回应。
陈祥义:
非常感谢,因为张伟副院长是清华五道口的老师,是经济学院的副院长,他是《清华金融评论》的执行主编,水平很高,建议你们到清华五道口读读书,我是2014年第三期EMBA。
我先介绍一下我们公司,新质生产力比较新颖,我试图从toB来理解一下,然后是给山西的建议。
高梁资本,我是2015年离开了证券日报,到了保险公司工作,后来成立了高粱资本,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叫高粱资本,我解释一下这个名字。最早很多高科技公司是动物的,像京东是一个小狗,腾讯是企鹅,蚂蚁也是动物,后来向植物过渡,苹果公司、小米公司、衡山资本,因为我老家是山东潍坊的嘛,受此启发,潍坊有一个红高粱,我们就试图注册红高粱,发现被人注册了,后来我们起名叫高粱资本。高粱两个字也比较容易记,既包括绿油油的高粱,也包括红彤彤的高粱。我们的主攻方向是应用科技、医疗大健康,与新质生产力是相关的。
第二个问题关于新质生产力,我试图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给大家报告一下,看看是不是可以或者是合适。生产要素最先是劳动,后来是土地,因为你有土地,就很厉害,有钱,后来是资本、技术、数据,刚才有专家说数据,但是单纯的数据并不是要素,数据必须收集、加工、分析、处理,我们发文有生产要素的问题,所以数据是生产要素。
还有一个生产要素,我估计不出意外的话五年以内会提出来,就是劳动者、企业家,或者管理就是生产要素。为什么这个公司张总带就很好,李总带就差一些呢?因为企业家就是生产要素,管理就是生产要素,我认为必须明确这个问题。
以后又提出来了经济增长靠创新驱动实体经济。又说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我们推理一下,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按照这个维度来看,数据、企业家、资本、技术要成为一个新的生产要素,原来我们靠劳动和土地甚至一部分资本的推动,再往下走,技术的推进会起关键作用,数据、企业家也会加进来,这是我理解新质生产力的逻辑。
三四年以前山西上市公司的数量大概41家,现在过了三年之后好像最新的数据加上新三板还是41家,经过三年,山西资本市场发展比较慢。因为我们整个国家三个板都开出了,北交所、上交所、深交所开出之后,上市公司的数量超过5200家了,达到5300家了,我们40多家基本上是一个零头。
反向来看,山西经济增长的潜力巨大,连平老师是我多年的老朋友,他的发言写得非常好,因为他讲了一个关于山西的东西,我们是传统以资源为主的,经济的稳定性就比较强。我刚才看了一个数据,别人发了一个信息,今年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大概是超过2%,在年初的时候所有的预测,俄罗斯今年要负增长1%,俄罗斯为什么能够正增长呢?这里面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跟山西相关的,出口的全是甲方产品,传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等,都是甲方产品,购买者没有话语权,你要么买,要么不买,你不买对不起,你得买中国的,中国可以,我给你加50美元卖给你(欧洲)。俄罗斯经济经过一年多来美国及西方超过1万项制裁的情况下,今年实现了正增长。
这个对我们的启发在哪里呢?山西是以煤炭为主的,昨天我们交流,我们是煤炭产业和非煤炭产业,煤炭产业三年下来之后山西受疫情的影响是比较少的,很多地方都没有钱了,需要中央政府来救助。山西有钱,创新驱动需要投资,财务基础比较好,现在要搞新能源车,新能源汽车50%以上是中国生产的,新能源发展设备70%是中国产的。山西有很多转型,实际上就是由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过渡,我们风能、光能、储能包括氢能源,山西的经济结构向这方面发展是非常容易的,尽管经过三年的疫情,山西受到的影响比其他省份弱一些,而且基础很好,而且由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化和过渡是比较有优势的。从这些来看的话,我认为山西的经济发展潜力还是巨大的。(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感谢陈总给我们解释了公司名字的来源,也给我们解释了一个非常新的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注解,就是到底新在哪里,给出了一个新的生产要素,但是还没有得到国家的认可,但是很有新意,就是企业家的精神、管理能不能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因为企业家除了投资本之外,确实要有投智慧和创新的意识,可以进一步研究。同时也给我们山西省打气,给山西省鼓劲,要看到山西自身的优势,非常好,看问题看得比较深入,谢谢!
林海晖:
很荣幸能够来这里跟大家做一个分享,我不管主持人后面的问题是什么,我敢保证我今天所有的答案都是说,“看,就是这个答案。”
我个人是2014年回国创业,我也是国家的特聘专家,我所从事的产业比较特殊,叫做纳米微光伏,主要是解决200项国家关键材料的国产化。最近产业化的一项就是银包铜,就是下一代的核心耗材。这个耗材之后的下一代是什么?是碳包铜,用铜再去替代银,再往下是纯碳,用碳来替代更贵的东西,这就是物理里的周期率,金银铜碳,没有比碳更好、更便宜的东西,所以碳永远是最高性价比的东西,所以山西是做最有性价比的东西,本身就是有矿的。
我在解决另一个问题,未来的新能源汽车能量密度越来越高,我要减重怎么办?我要用塑料替代金属,但是减重了会着火、不散热怎么办?如何让塑料又散热,又不着火,做出超级组来,答案还是碳,用了石墨和石墨烯的系统,我们做出了永远点不着的塑料,而且还是导热。所以,我的科研工作都是以碳为基础的。
讲到新动能,答案还是碳,首先要记住热力学的定律告诉你转化的步骤越少,产生的熵越少,这就是越有性价比的东西。物理的第一性原理就告诉你这个,仔细想想,从煤里走向最干净能源的最短步骤是什么?实际上就是用热水和煤去反应,产生了氢气,另外产生了一氧化碳,氢气就是新能源了,很干净,大家已经看到了山西最大的企业氢能发展,剩下的一氧化碳怎么办?一氧化碳是好东西,因为一氧化碳能够和金属形成世界上最强的弱合物,正是未来做纳米层级、CBD层级、高精度陶瓷材料、高精度沉积层的前驱体。
所以,我想用一句话讲山西的配方,我可以很简单地说,我把煤变氢气,煤变碳化学,用这两个充分具有ESG概念的绿色能源来回答山西做煤矿的未来出路,谢谢大家!(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虽然简短,但是从最底层的逻辑告诉了我们山西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刚才几位企业家估计听了以后也是受益匪浅,我也是受益匪浅,把我也带到了高中学物理、学化学的课堂。确实离不开碳,虽然我们碳中和,不是说不要有碳,碳相当于是一个未来的元素,但是未来数字经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硅,这是所有半导体离不开的。林博士刚才的分享也启发了我,一定要回归本原,看到最基本、最底层的东西。原本我们以为碳是最便宜的,但是未来可能碳是最有价值的东西,这也为山西找到了方向,要是山西省有领导在的话,我觉得可能有很大的感触。
经过了第一轮的交流,我想在座的各位应该也很有收获,我自己也很有收获。通过几个方面不同的角度,大家谈到了新质生产力和未来在山西的机遇,或者助力山西发展的机遇。第二轮话题我们要谈一些相对严肃一点的,不是阳春白雪的,应该说大家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困难的地方,大家刚才都是说未来美好的前景,但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还是曲折的,每一个设想为什么现在没有实现,一定是现在各个方面没有达到,一定是有困难的,否则的话已经实现了。第二轮想交流的问题还是想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因为我是在金融圈混的,刚刚所有的企业家,包括林博士在做材料方面的研究,你在赋能企业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融资的问题或者投资的问题。
刚刚召开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也肯定了金融系统的成绩,但是更多还是看到了金融系统当中的短板、问题,比如说金融资源没有很好地流到一些高水平、高效率的行业或者生产力方面,融资的结构还是有问题的。特别是在座的几位企业家可能在这方面更有体会,从各自的角度看一下你们在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面对的融资问题有哪些,对于未来我们的金融系统提什么样的诉求,来改进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另外就是在座的也有陈总,是做投资的,你从投资的角度看金融是不是有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地方,还是说实业当中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我想第二轮问题想交流这个话题,还是从钟总开始。
钟少龙:
这个话题确实是比较切中了企业家目前的痛点,也是大家在资本市场有切身感受的,不管是从二级市场到一级市场,哪怕是天使轮融资、投入,中国高科技正准备蓬勃发展的时候,突然遇到了资本寒潮。这个时候中国的高新企业退回去,还是说继续克服困难往前走,可能走过去就是一片大好光景,不管是超越国外还是解决卡脖子替代,我们就走通了。但是这一口气如何走过去,这一片企业家背后的投资机构和汇聚了国内大量回流的精英人才,我们可能就面临再次打散。
因为我不是一个金融工作者,虽然我也经过了A轮、B轮两轮投资,也得到了包括产业资金的投资加持。我的一个感受,过去我们国家的钱投在基建领域,往往用的是社保基金和保险基金,因为追求是一个长周期、稳定预期和并不是特别高的回报率,要求周期长、稳定收益。
像刚才林博士讲的新材料,或者是新的电子元器件,对待高科技也要有一个长周期的看待,今天每一个做成行业的领袖,一般很少是经过三年、五年就能速成的,一般要经过十年、二十年的基础研究、运用研究,最后打通了产品到市场的环节。
所以,一方面我就对高科技投资要有一些慢钱,要有类似国家投大基建的长周期类型的资本,另一方面也要有能够看懂以后,快进快出,在不同阶段解决燃眉之急。
所以,我觉得第一个从投资的构成资本,后面在募资的时候是一个LP、GP,也希望能引入国家队,我觉得把投高科技当作是一个新基建来对待。
第二个,过去很多企业拿股权融资比较多,拿债权融资比较少,因为高科技过去还没有那么多固定资产,得不到金融的认可。但是我觉得随着国家对金融服务科技的各种政策,包括大家从业人员的关注,我觉得目前还可以用更好的手段,就是加大债权比例、降低股权比例,把股权投资变成债权融资再风险的担保手段,这样既能给投资者带来一个更高回报,又能让自己更从容的有经营发展空间。
这就是我不成熟的两点意见。(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感谢钟总给出了两点意见,给金融系统提供了两点意见,一个是要做长期的基金,当然部分也可以选择快进快出。第二点就是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加大债权投资的比重。确实也有难度,对高科技企业来说现金流的情况不如成熟企业那么稳定,高科技企业前几年是没有现金流的,银行贷款进去了,也面临了一些制度上的杠杆,但是这个建议是非常好的,正好这里也有很多是金融系统的。下面请张总说说。
张新功:
现在的投资方向,借用上午的一句话,新形势、新思考、新选择。金融机构我最近一年接触的行业研究员,特别是环保领域的研究员,最少有一百多个,我感觉他们很纠结,没有我们笃定。我们去年一年股票有了5倍的增长,大家看到增长,未来还行不行,很纠结。你要选方向的话,我们就得分析形势,按照新质生产力,刚才林博士谈到了新材料,任何新的科技突破都离不开新材料、新装备,新材料、新装备的突破,其实就是新工艺、新方法、新方式的突破。包括智能化,智能化离不开新材料,一个手机现在的芯片,材料也好,智能也好,这两个方向没错。但是有一点,还是那句话,如果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或者是印度人都享受着美国人的生活,年均7万美金GDP的收入,那我们就得考虑整体环境的容量、能耗的容量,还有二氧化碳排放的容量。
有一个方向就是我在做的,为新经济新发展过程当中腾出排放的空间,腾出能耗的空间,腾出环境的空间。三个属性,减少排放,减少污染,降低能耗。
举一个例子,现在我们做了一个新技术,什么新技术呢?现在化石能源不让做,要么热动,产生热,产生动力,汽车、柴油车,这些动力是少不了的,取暖是少不了的。还有一个方向就是新材料,我们一年用多少材料,乙烯、丙烯、PXPDA,1、2个亿的化工原材料的产生都是消耗化石能源的。但是化石能源有两个方向,将来产生1度电,是现在消耗能源的10%以下,那我们的空间就有了,我们生产1吨塑料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原来生产1吨塑料排放二氧化碳的1/10,这就有了。
现在我们的污染物能做资源,减少了污染,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了能源的消耗,这个方向是给我们经济发展扩大容量的方向,一定要跟进。我现在出了一个技术正准备产业化,所有的塑料循环塑料原料,原来乙烯、丙烯和芳烃,哪来的?要么煤化工,要么石油化工,消耗的都是化石能源。用废了,烧了,烧了1吨塑料,3.14二氧化碳,这样能算出来,我能不能不烧,把它用到塑料的乙烯、丙烯和芳烃上去,我们是第一个实现的就是这样,回塑产品率达到92%,以及产生乙烯、丙烯、芳烃的产品率能达到92%,相当于我们已经做到了降低排放92%。
将来中国的塑料原料的来源、消耗的能源、消耗的化石能源降低了90%,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了90%,好,塑料的污染我们解决了,像这样的课题如果选定了,我呼吁大家有钱的话,惠城环保等着你们,一定是将来为我们新产业发展提供环境容量,提供能耗容量,提供二氧化碳排放容量的空间,希望大家关注。
主持人:非常好!但是我还想追问一下,因为你刚才已经达到了“三好”效果,能透露一下你是怎么达到的吗?不用透露技术秘密。
张新功:刚才林博士说的是碳材料,我们研究的是碳氢材料,塑料、化工新材料都来源于碳和氢,有的是加了氧,就是碳氢氧这种化合物。现在就是聚合类的,我们希望能够回到原子的层次,不要裂解,一旦裂解,氧要么带氢,要么带碳走了,我们不主张,但是家具类的只有碳和氢元素,乙烯是聚合来的,再返回去,裂解回去,一个反思路。
目前来说这个项目塑料裂解生成乙烯、丙烯、芳烃的因素,直接跨洋过去,我们领先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最少十年,我敢肯定地说。(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不用再说了,因为你再说你的技术秘密就被别人知道了(当然这是开玩笑的)。我觉得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循环,实现了这么多的好处。那你有没有碰到融资上的难题?
张新功:
还是那句话,选择的方向要笃定,一个新的技术从实验室到中试放大,到工业化的过程没有八年不可能,千万不要在投资过程急于求成,你有了新方向,是不是追求效益,不会的,像这样的大型项目,光环评,走所有的建设程序最少得一年,这样两年就过去了,先不用说实验室。
所以,大家一定要笃定,选择了方向,不投入一年、两年的回报,你看上八年,将来回报可能比你短期的还要高,一定要笃定。(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谢谢张总,我追问了这个问题,但是张总还是没给我答案,其实他已经把答案告诉我了,就是我有好项目,我是不愁融资的,钱是会跟着好项目走的,谢谢张总的回答!下面有请郑总!
郑梓微:
我觉得新兴产业的转型离不开企业的精神,需要人才的储备,这个非常重要,技术改革我们需要人才去推动它。
再一个就是我说到的企业家精神对未来企业发展道路的重要性,也离不开资本方的扶持,我们借助资产重整,资本方怎么来开拓这个赛道。我希望大家不要白来山西,看看山西代表性的企业,在未来转型发展中需要怎么做,我也希望各位去山西孝义看看我们新能源,它对于未来产业碳中和、碳达峰,对推动国家、追随国家这个产业链是怎么走的,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大家不要光听我们几位说,也要看我们具体做的事情,希望大家会议结束后去我们那儿看看,也感谢这个会议让我认识到各行各业的资本方,还有博士,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启发点,希望大家会后去山西鹏飞企业看一看,我们在未来做氢能源产业链,开出一个怎样的赛道,这是大家来山西一个重要的节点,不光听我们说未来产业链怎么去转型,说得都是空话,我们希望把好资产吸引各方的合作伙伴、资本方,共赢未来发展,如何去做大做强,使我们在未来共创共赢,这个很重要。(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谢谢郑总!确实说得不如做得好。
郑梓微:
对,其实还是要看一看实体方是怎么运用转型,怎么利用传统行业去转型新的赛道。我前段时间去了法国,看了看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他们对于氢的方向还是很明确的,但是没有大力推动,因为在中国还是需要政府支持,有一个好的领导去带领企业家做这个事情,这样我们的项目才能做起来。(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这个补充很重要,确实需要政府来引导。我听陈总说很多论坛嘉宾都是要去鹏飞调研走访的,确实要深入到一线去看一看。请陈总作为资本方来回应一下我这个问题,你在投资过程中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你有什么样新的答案?
陈祥义:
我们假设进入市场的大块构成在我们国家比如说银行、证券、保险,截止到去年年底,央行公布的数据,银行总资产大概是380万亿元左右,证券的总资产是14万亿元左右,保险业的总资产大概在27万亿元左右。我们银行的总资产是380万亿元,证券全加起来才13.7万亿元,保险是27万亿元,我们国家的金融结构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银行长期一股独大。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我们是大陆法系的,英美是资本市场比较发达,他们是资本方,德国、日本、中国是大陆法系,是间接融资发展发达的,有几篇博士论文讲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是能对抗金融风险的,确实有效对抗了,主要逻辑在于间接逻辑是要还本付息的,杠杆率是很低的。上午和下午的专家都讲了,资产负债60%,赤字率3%,大家还是担心这个问题。所以,以间接为主的金融市场,它对抗金融风险的能力是比较强的,这是我们国家的特点。
反向来看,证券市场发展不足。证券市场发展的数据叫证券化率,简单讲就是上市公司A股所有的市值与GDP的比较,最高年度是2007年,我大学有一个学生专门做这个讲座,2007年一年超过了100%,后来就股灾了,太高了。2021年证券化率85%,去年65%,现在最新的数据也超不过70%。什么意思呢?你的证券化率,如果你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与GDP的比例低于1的话,也就是说你在资本市场还需要再发展。
我们看一下美国,美国到2006年证券化就超过100%了,美国的证券化率现在接近200%。什么意思呢?美国的上市公司市值大概是GDP的2倍,常年在151%上运行。从这个维度来看,我们还需要大量的上市公司。
现在美国的证券市场是长牛短熊,中国的证券市场到现在为止是长熊短牛,什么原因?我跟我的导师聊,我给他提了建议,我说金融实验室把这个问题研究一下,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能解决很多疑惑,提了很多问题。到底为什么美国是长牛短熊,中国是长熊短牛呢?其实这里有很多原因,我们是以散户为主的。而且我们的大股东占比太高,美国一上市的公司平均大股东的占比不会超过30%,所以美国的独立董事就兴起了,中国的独立董事为什么不能发挥作用?我写了很多文章,实际上问题就是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太高了,大股东的占比太高,一上市就有压力。
这个市场对发行人是比较有利的,趋向于融资方,当然对投资人,对未上市公司也有利,对已上市以后的二级市场投资者是不利的。
还有一个就是私募股权投资,你是传统的,属于间接融资为主的,抵抗风险的能力很高,但是它的杠杆率太低了,要还本付息的。现在私募股权投资根据经济协会公布的信息,截止到今年的9月份,私募股权投资大概20万亿元了,中国经济要往前走,大概要降低企业家的融资成本压力,我们的利差银行很难做,因为会进一步压缩存贷差,因为不压缩存贷差没法服务实体经济,即使是这样还要还本付息,这样对创业者就非常不利。
所以,我个人认为私募股权投资要进一步发展,现在远远不够,因为私募股权投资是不需要还本付息的,是股权投资,债权融资应该不要进一步再扩张了,进一步再扩张的话对经济发展不利。
我们投资会遇到什么困难呢?各种不同的基金,产业基金是省政府基金,可能是扶持地方产业,这个钱多一些。像我们这种私募股权,我们资金来源于保险公司,前期怎么办?所以,这个就得从国家层面把各种不同类型的基金发展起来。有一些要投基础研究的,可能像专家说的需要八年、十年或者是更长时间。
我们的投资痛点是两大问题:
1、估值问题。好企业估值很高,因为估值有刚性,上一轮融资是80亿元,这一轮融85亿元,实事求是讲你上一轮融资80亿元的话就偏高了,因为二级市场往下降,一级市场往上涨,显然投资逻辑不具备。没有经过一段时间,三年以后的修正是修正不了的,我们医疗大健康大概看了200个项目,到现在一个也没有投,最根本的逻辑就是现在医疗采购,如果你不进入医疗采购,企业就生存不了,如果你进入医疗采购的话,你的资产负债表、利润会重构,现在进入医疗采购的最低价格先砍掉50%,大部分降了10%。心脏起搏器、心脏搭桥平均价格是1.4万块钱,到最后正价是700块钱。还有更少的,到400元,从1.4万块钱到700元。所以,很多医疗产业会面临资产负债表重构的问题,如果你不进入招标就失去了市场,如果你招标了,资产负债表重构就不好办,所以估值可能是一个大的挑战。如果你大力发展私募股权投资的话,大量的资金会进来,就会支持不同类型的企业进来。
2、科技的可穿透性问题。比如说新能源汽车,2021年前,大概占到65%-35%,三元锂电池大概占65%的市场,突然三元锂电池爆炸,一爆炸,你说开这个车都爆炸了,肯定不行,那就立刻调整,现在说纳离子电池又出来了。所以,技术迭代的速度很快。
我们看光伏,最早是P型,现在是N型,后来说开采矿,后来林博士说碳,从投资看很大一个挑战是说你这个技术的迭代速度很快,是怎么判断的,这个挑战是很大的。
总得来看,我们认为只要是好企业,我们一定会投资的,因为要助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是为中国争夺了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上市公司,真正是有技术含量的,我们还是喜欢投的。
谢谢大家!(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谢谢陈董事长!从很多数据和市场的角度,确实看到了我们未来要支持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和私募基金,这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也专门提到了,最大的笔墨提到了要发展直接融资,虽然没有明确说,但是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比发展间接融资是要更靠前的。
由于时间关系,后面请林博士给我们干货版做一个总结。
林海晖:
我讲一个非常干货版的,讲在深圳对于新材料这么长周期的东西我们怎么解决在资本寒冬的问题,而且是实质已经做了。大家不愿意投新材料,因为新材料从研发到最后大产业化十年周期,现在资本根本没有人会给你8+2,剩下怎么把它做到五年,这就是挑战。
从研发到大生产,资源投在哪里?20%是研发,60%是中试,20%是客户调试,能压缩的就是中试段和客户验证段,消掉五年。我们在深圳怎么做到的?去年我领衔组建了中国第一个中试产业化基地,招募了16支团队,最低标准是长江学者。这16支团队在里面,今年高的销售已经2亿元了,最差也有3000万元的销售。为什么中试能这么快?首先这个团队在中试之前产业化的概率是1%,到中试以后成功的概率是25%,这个数据不是在中国的数据,这是我以前在美国干并购的时候得出来的数据,这是GE的数据。所以,你叫资本投一个中试段的企业他们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为成功概率已经是25%,有什么问题,产品已经在卖了,而且可以在中试直接供货了。
回到了刚才张总讲的,如果你自己去建那栋楼,搞环评,弄完,没有两年什么事都干不了。所以,我们当时在建这栋楼的时候是花了4个亿,上面可以排气,上面有废水处理,大环评有,所有的团队入住,六个星期内可以拿到小环评,可以开始布中试线去生产。团队招募进来不是他们说了算,是我们要看他的东西有没有中试价值,如何判断?跟头部的企业,说你有没有这个刚需和硬资产,我们的背后是什么?招商证券,这些都有大量的上市公司硬需求,然后再去招募这些团队进来。中试的这些团队本身就具备非常高的资本属性,资本投他们是没问题,我们现在救不了那些要死的人了,我们只能先保一批最有价值的,把最后一公里接上,这是我们现在在资本寒冬所能做的事情。
所以,我们今年年底也在组建新材料中试专业基金,中国第一个用这个名字,我们第一期1个亿只用了三星期就组好了,明年的第二期5个亿,现在私募的3个亿部分2个亿已经着陆了。也就是说中国市场并不缺钱,也不缺有情怀的科学家,也不缺有情怀的投资人,但是我们必须两头降风险。一就是把环评的时间、硬件的问题先解决了,抠掉两年。第二个在验证的东西,如果你一开始目标就很清晰,验证的两年你还能再缩,这样至少把十年给我压到七年,甚至最佳情况五年,这才是我们现在要解决目前的问题。
光去哀叹资本寒冬是没有任何用处的,我们该做的是把最好的团队拉出来,配合最有意愿的资本把这个事情解决,谢谢大家!(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 仅供参考)
主持人:
谢谢林博士!林博士非常干货地给我们讲到了科技成果转化到最后投产非常重要的环节,中试环节,怎么做好中试确实对于每个企业家来说都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
再次以最热烈的掌声对几位嘉宾表示感谢,谢谢!
主持人:
非常感谢!谢谢张伟老师!也谢谢台上的各位嘉宾为我们带来这场有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对话。到此时此刻今天全天的会议议程就此结束了,谢谢现场所有的朋友们,谢谢大家一整天的倾听与陪伴,我们期待在我们共同携手努力下,山西、中国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谢谢各位,我们期待下一次活动和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