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2024数字经济领航者交流大会——筑创新生态·助数实融合将于2024 年9月27日 13:00-17:30在北京粤财 JW 万豪酒店举行。希望留出您宝贵的时间,拨冗出席!
|
|
|
主持人: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
欢迎大家来到2024数字经济领航者交流大会的现场。我是证券日报的主持人朱君。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关键之年,同时也是落实“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阶段,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工作任务,数字经济领航者系列迎来了本届大会。
五年以来,我们以企业数字化转型为主线,打造了赋能企业、匹配供需的平台,与大家交流经验,分享成果。今年,我们期待在创新质优、推进数实融合等方面与大家继续深入探讨,共同拥抱新质生产力缔造出全新格局。
接下来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一下今天出席大会的领导和嘉宾,他们是:经济日报社秘书长、中经传媒集团公司总经理武力,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党委委员、副秘书长潘广标,北京上市公司协会秘书长李洪海,还有来自我们主办方的:证券日报社社长陈剑夫,证券日报社副社长康守永,以及百忙之中到现场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机构嘉宾、媒体朋友,表示我们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接下来有请经济日报社秘书长、中经传媒集团公司总经理武力致辞。
|
|
|
武力:
尊敬的潘秘书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
金秋九月,秋风送爽,硕果累累,股市飘红,非常荣幸跟大家相聚在证券日报举办的2024数字经济领航者大会,受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郑总的委托,我代表经济日报对本次大会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嘉宾拨冗光临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
数字经济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的新型经济形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度演进,数字经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数字经济在我国已步入快速发展周期,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过1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10%左右。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动能加快发展,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纵深推进,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劲动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为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相关各部门、各部委,持续完善相关顶层设计和制度政策。去年10月,国家数据局正式成立,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这标志着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迈进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今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全会通过了决定,明确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这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工作重点。一是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核心引领作用,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二是要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充分激发平台、数据等资源要素活力,夯实数字经济的发展根基。三是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统筹谋划,协同创新,深化数字技术为实体经济全方位赋能。
总之,又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改革,大发展时代,已经拉开帷幕。期待我们一起谱写新的华章。作为中央党报,经济大报,经济日报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宣传报道和理论研究,多次举办相关研讨活动,取得一系列成果,证券日报作为经济日报社财经板块的重要专业媒体,多年来始终坚持以推动改革发展,推进产融结合,助力实体经济为已任,我们希望通过搭建这样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环境,推动相关产业抓住重大机遇,开展务实合作,助力诸位数字经济领域的领航者们破浪前行。
本次论坛,以“筑创新生态,助数实融合”为主题,非常契合当前数字经济发展的实际和需要,期待大家畅所欲言,贡献智慧,贡献更多的真知灼见。
最后,我代表主办方再次对诸位莅临本次交流大会表示衷心的感谢!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
|
|
|
主持人:
谢谢武力秘书长的致辞。正如刚才武秘书长所说,这两天股市飘红,而且我们也马上临近国庆节,环境上和大盘上的红色都融为一体,今天是一个好日子,希望大家今天在大会现场大家能够碰撞出更多思想交流的火花,也能够让参会的各位嘉宾能够有所收获,能够获得更多有价值的启示。
接下来让我们有请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党委委员、副秘书长潘广标致辞。
|
|
|
潘广标:
尊敬的武力秘书长,陈社长,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受邀参加2024数字经济领航者交流大会,我谨代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展的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预祝2024年数字经济领航者交流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和丰硕成果。谢谢!
|
|
|
主持人:
接下来进入到2024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发展报告的发布环节,首先请大家看大屏幕。
有请发布方代表,证券日报社副社长康守永,国联证券研究所联席负责人杨灵修,华为中国云金融云郭婷,共同为发布揭幕。
|
|
|
主持人: 下面有请华为中国区金融云总经理郭婷发表主题演讲,主题是自主创新,筑牢数字金融发展坚实底座。 |
|
|
郭婷:
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今天非常荣幸有机会站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华为在金融科技领域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随着中央对于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提出,数字金融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不断加速。但是今天的数字化转型和过去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就是要求以自主创新的技术来筑牢转型的根基,依托一个全新的、安全的、可持续演进和发展的技术体系,掌握数字化发展的主动权。金融行业数字化的转型包含五项重点工作,包括激活金融数据要素潜能、打造数字化经营新动能、深化关键核心技术应用、加快推动金融服务智慧再造,以及加强金融科技审慎监管。这五项重点工作的完成依托于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的充分融合,更依赖于对于基础操作系统、数据库、编程语言等根技术的自主掌握。
华为对根技术的投入奠定我们可持续发展的基石。2023年华为研发投入1647亿人民币,过去10年累计研发投入超1.1万亿人民币。华为把每年约25%的营收反哺到研发,其中大量资源投入到了理论、材料、物理学和工程学等基础研究当中。华为的全球研发布局会综合考虑地域性技术优势,吸引全球人才;国内研究所分布在10个主要城市,除了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外,在杭州、西安、成都等高校聚集的城市也都设有研究所。
华为是一家技术型公司,定位于筑牢技术根基,为金融行业的客户和伙伴提供技术支撑,从而推动金融科技蓬勃发展。围绕华为的根技术,我们致力于打造三个生态体系,一是以麒麟芯片和鸿蒙操作系统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生态,在此非常感谢广大金融客户给予我们的大力支持,将移动端APP基于鸿蒙操作系统进行改造和上线;二是以鲲鹏芯片、欧拉操作系统为代表的通用算力生态,加上开发语言、开发工具等全栈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快速完成应用系统的改造,目前在通用算力领域鲲鹏已经成为金融行业核心生产系统的首选技术路线。三是以昇腾芯片和芯片使能为代表的AI算力生态,使能金融机构实现业务的智能升级。
华为公司服务金融领域已有二十余年,得到行业的广泛认可,现已成为中国金融科技领域的中坚力量。我们服务了国内1800多家金融机构,并和其中100多家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产业方面,数通和存储持续多年保持国内市场和金融行业市场的份额第一。在自主创新的要求下,华为的鲲鹏产业也迅速发展,已服务了500多家金融机构。华为云更是连续多年位居金融行业云基础设施首位,为500多家客户提供稳定可靠的云服务。随着AI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行业对AI算力需求也在大幅度提升,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具备万卡集群搭建能力的厂商,已帮助多个客户在实际生产运营中落地,整体的运算和训练效率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此外,在服务器操作系统领域,中国新增装机中openEuler占比达到36.8%,有效推动了自主创新操作系统的发展和普及。华为始终秉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以成就客户作为我们的最高目标,不仅帮助客户取得自身金融科技建设突破,还助力客户获得了一系列科技领域大奖。
华为在整个金融行业的价值主张,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双轮驱动智能为核,自主创新和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双轮驱动是指自主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一体规划、同步发展,安全和发展并重,这意味着金融机构在落实数字化转型之前要提前规划好技术创新和未来发展演进的路径。为了更好的服务金融客户数字化转型工作,华为也总结了自身的四项重点工作,第一,支持好金融机构筑牢数字基础设施底座,第二,协助客户打造更敏捷、更高效、更安全的核心应用系统,第三,帮助客户提升数据和AI融合的能力,加快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第四,构筑金融行业繁荣的科技生态体系。
第一个基础设施方面,随着金融云化的深入,云平台已成为承载金融关键业务的基础设施底座,同时算力的多元化发展也对云底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算加智算的双引擎正成为新常态。首先金融核心业务的稳定运行要求底座具备极致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维护性,其次业务创新和AI的发展对底座的智能化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华为通过根技术创新和经验沉淀,基于可持续演进的芯片能力,发挥华为工程化能力及存、算、网的软硬件协同优势,打造可支撑金融核心业务上云的可信新标准,把系统韧性推向了新高度。同时在AI领域,构建面向未来万亿参数和百模千态大模型领先的高性能算力底座,推出了一站式AI开发平台,让底座更智能。从数据中心到智算中心,通过融合了韧性和智能这两大关键要素的华为云来构建最优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底座。
第二个领域是助力金融机构核心系统平稳推进,在应用改造方面,华为聚焦业界的共性难题进行战略投入,成立了华为公司首个产业军团——主机上云军团,目标是把基于大机和小机的封闭系统迁移到新的分布式架构平台上。整个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原来的技术栈是一个封闭系统,将原有单个系统拆分为成百上千个分散节点,对我们的管理、整个流程实施工艺和平台运维能力都提出了严峻挑战。这一过程中涉及多产品组合和软硬件协同,华为发挥多产业技术协同优势,以系统工程能力来打造了主机上云解决方案。
第三个重点工作是数智升级和AI升级,加速数据要素的价值释放。数据领域一直是华为的传统优势领域,连续多年在数据湖和数据仓库市场中,华为一直是金融客户的首选。同时华为还提出全栈AI架构,虽然这一波AI的浪潮是由大模型掀起的,但我们认为人工智能不等于大模型,在ToB业务、特别是金融行业对公业务中,AI应用场景往往是多样化的,需要用到可拼装的、具备多种能力特性的AI模型,往往在一个应用场景中需要把大小模型共同组合来完成,这时候就需要通过Agent引擎实现对AI能力的统一调度。华为提出的AI目标架构,是基于统一的AI基础平台,包括自主可控的AI算力、通用算力、存力和运力,自主发展的CANN生态体系,以及大模型开发的全栈软件工具链,基于这些工具可以给客户构建一个强大的AI智能体,可动态编排和纳管异构大、小模型。通过全栈AI目标架构,一方面是助力整个金融机构AI算力底座的可持续演进,二是打造领先的人工智能应用架构,使能金融行业AI应用场景的创新和落地。
第四个方面是发展伙伴繁荣生态,数字金融的落地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科技力量共同推进。华为将集中力量做好产业生态发展的工作,积极发展芯片、基础硬件、基础软件、数字化人才等根系生态,基于这个强大的根系产业生态,我们联合行业应用ISV一起构建应用生态,涵盖了营销、风控、核心交易等业务场景,为金融客户提供端到端整体解决方案。我们希望未来能够集众智,聚众力,共同加速数字金融的繁荣发展。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
|
|
|
主持人:
谢谢您的精彩分享,刚才杨总从机构的角度给我们介绍了银行在助力企业数字化升级方面的一些工作,我们也很高兴在这里搭建了一个多方沟通交流的平台。
接下来让我们再来听一听企业的声音有请天地在线数字内容业务副总裁费子铭发表演讲,主题为数字文旅项目《明见万历》: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创新。
|
|
|
费子铭:
各位领导和与会嘉宾,大家下午好!我是天地在线费子铭,今天挺开心的,因为我刚才很多朋友在看自己的手机,盯着自己的股票,今天的市场情况比较好。
还有另外一件比较开心的事情,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个项目《明见万历》,此时此刻正在十三陵举办发布会,作为项目的总负责人,我为什么出现在这个地方,我跟公司的董秘今天也在会场,发布会这边毕竟是商业的行为,算是这个项目从策划、执行到落地的阶段性的里程碑事件,它是一个商业行为,这边是一个交流的大会,我们更希望这个项目的交互和落地是一个起点,而非是一个终点,所以来到这里跟行业的各位嘉宾一起分享,分享我们在这个项目里的一些探索、实践和一些思考,希望借助这个机会邀请体验一下我们的项目,给我们提一些指导的意见,没准我们接下来会有更多深入合作的机会。
这个项目大的背景是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管委会,他们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命题的作文,希望我们在十三陵做数字文旅相关的项目,我们希望在这个项目里面把一个老牌的景区重新给激活,给它赋予新的生命力,拿到这个主题之前,我们做了很多的调研,分享两件小事,第一,一年半以前的时候,《消失的法宝》我在体验这个项目的时候,非常有感触的,除了在金字塔里面游览的时候,给了我视觉震撼的效果,我见过北京的长城、故宫,见过山西很多历史的古建,我们中华的文化是不输给西方的文明。有朝一日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是希望能够亲手做出来基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给世人展示的数字文旅的创新项目。
第二件事,现在在PPT上面的图,叫《出警入跸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我们拿到的是67兆左右的数字文件。描绘的是万历皇帝去谒陵的长卷,有点类似于清明上河图,下面两张是入跸图,相当于万历皇帝回到北京的过程。他去十三陵扫墓,回到北京的这么一个过程,我们手上只有数字化的文件,所以我们希望在万历这个项目能够做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能够弥补一下可能很多人没有办法去看到这两幅国宝级画作的遗憾。
基于此,在《明见万历》这个项目立项之初,我们面临着两个主要的方向上的选择,其一,十三陵是跟陵墓相关的景区,然后用一些猎奇的手段,用一些娱乐化的内容去快速吸引消费者,实现商业化的变现。
第二个选择,可以在利用传统文化做数字化的创新,做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但是相信大家都明白其实娱乐化的东西做起来比较简单,商业化可能也会快一些,但是你想把传统的文化去创新升级,然后让大众接受,这条路可能更难。
我说到这里,大家也猜到了我们到最后选择了一条比较难的路,受最近比较火的《黑神话悟空》的启发,但是给我们带来的价值是远远商业项目的价值要大的,所以我们在核心项目选择了三个主题发力力。
我们做了几件事情,第一,我们让文物活起来,能够走进普通人。这张图是十二龙九凤馆,应该是珍藏在故宫博物院里面,右边这个是十二龙九凤冠的拆解图。因为我们实际去博物馆里面看过这个十二龙九凤冠,是在一个玻璃里面。我们做了一个创新式的创新手段,这个是戴上VR眼镜之后,在《明见万历》项目里面可以实际看到的一个画面。大家看一下视频。
(播放视频)
这个视频是一个截屏,在现场戴上VR眼镜,实际上我们可以走得更近,在这个馆的周围去仔细的端详,最近的距离是几厘米都可以。并且在展示方式的时候,我们用了一个比较天女散花的视觉效果,尤其是小孩子看到十二龙九凤冠的珠宝从天上落下来的时候,都是手舞足蹈的样子。我们觉得这个项目让这些文物真真正正走进了普通老百姓。
现在的PPT上的这张图,是《金丝翼善冠》。我们能看到更多的细节,我自己看到这个真迹的时候,当时脑子里面只有四个字—巧夺天工,我很难想象到在生产工艺那么不发达的400多年前,中国人能够做出这样的一个精美东西出来。但是在这个项目里面,其实我们能看到金丝翼善冠更多的细节。大家看一下视频。
(播放视频)
我们也用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有趣的方式,然后让大家近距离体验这个文物的精美之处。
接下来看到的这个是我们复原的第三个文物,叫《玉爵杯》。我们复原这个文物的时候,我们从这张图可以看到杯底有一些污垢,都是原封不动在数字文件里面呈现出来了,跟真迹是一比一还原的。
这个天宝阁。其实我们只复原了三个文物,但是我们留了一个小的心思,这个场景里面很多的建筑未来可以陆陆续续的活化跟明代相关的文物,让它变成一个架空的博物馆,让老百姓看到更多的在博物馆都看不到的国宝级的文物。
除了文物之外,我们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让建筑活起来,弥补历史的遗憾,如果大家去过十三陵的定陵,里面有两个被损毁的建筑。我们在做这个的过程当中,其实我们是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然后去参考了长陵和永陵的规制,也就意味着其实现在如果想看定陵400年前的样子,只有在这个项目才能看得到。
首先是(陵园门)的复原视频,这是在定陵看不到的,接下来是(陵恩殿)……比现场录屏要好很多的。这个集锦是完整复原出来十三陵的集锦。
说完了建筑和文物两件事情之外,第三,我们做了一件事情,是让文化活起来,走进历史,对话先祖。整个项目我们去构思了一个体验,我们的游客会从天宝阁回到400年前,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会涉及到几个很有意思的环节,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我觉得也算是一个很能让人激前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内容。
(播放视频)
青龙白虎和朱雀,可以邀请在座去现场体验。我们希望在所有十三陵游览过的游客,看完我们这个项目之后,从定陵走出来,再回望周围山的时候,可以有一声叹息,说当年我们祖先考虑是有这样的一些问题。
接下来展示的也是真实的十三陵游览里面,是传统的游览体验里面是无法做出来的事情,明代的文物都是讲究天圆地方。坐飞机从天上飞过去之后,其他基本上是看不到。我们在项目的体验里面给了他们一种全新的体验方式。(播放视频)
通过刚才这个图,整个天圆地方这个事情一目了然,我们这个项目跟传统的文旅体验做了一个相对的补充。
我们希望在项目上能够为《入跸图》做了一个复原,能够让你在场景里面真实看到400年万历夜里队伍的声势浩大,每次要花掉国库里面200万的银子,对今天来说也是天量级的花消,通过这个方式可以侧面看出来当时明代,在万历这个年间,我们的国力是非常强盛的,文化是非常丰厚的。
|
|
|
主持人: 下面进入到今天交流大会的圆桌对话环节。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的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如何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在这样一个历史机遇之下,企业如何通过创新来践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邀请第一组参与圆桌对话的四位,他们是盛邦安全副总裁兼董秘袁先登,佳华科技兼副董事长兼副总裁陈京南,国联证券高级经理兼计算机行业分析师黄楷,以及安博通副总裁李远。主题是创新质优,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请三位来自企业的嘉宾和国联证券的嘉宾,一起来探讨一下创新质优,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
|
|
主持人: 今年新质生产力是非常热门的一个话题,有请来自两位企业的代表跟我们谈一谈是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的? |
|
|
陈京南: 我是来自佳华科技的陈京南,对于新质生产力来看,我们公司是做物联网和大数据,是科创板的上市公司,所以从新质生产力来看,我认为核心就是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科技创新在实体行业和在各种领域的一些应用落地能力,第三,用新质生产力跟资本市场各方面进行结合,再生长的一个能力。 |
|
|
李远:
安博通是一家科创板上市的网络安全企业,和盛邦安全是一样的,今天这个大会讲了非常多的关于数字经济的内容,我想数字经济的核心特征是信息流的改变。信息流的改变可能它的承载在我看可能主要就是云、网、端这些基础设施的普及,以及企业在这些基础设施上面享受的红利,实际上不论从公有云来讲,还是各类企业终端来讲,企业都享受了非常大的基础设施的便利性,来推动我们去围绕新质生产力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
新质生产力反过来又对企业起到了提升效率等作用。
|
|
|
袁先登:
今天这个主题主要是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很多这样的新技术就是围绕数字经济来产生的,数字经济是一个很大的趋势,我们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这也是应运而生的一个必然产物。我们理解新质生产力和数字经济的关系,一个是怎么样用生产力把产业数字化,另外反过来让数字产业化。
我们是三个维度来看,我们是做网络安全的,数字经济的传输、存储的载体就是网络,这是我们一个方向。第二,所有的数字如果有一种生产力,让它很方便地去应用,去交换,那这就是一个很大的产出。第三,怎么样能让这些传统企业有更多的数字生成。
我们公司这一方面有比较多的技术和布局,一个就是我们发现传统的数字经济这些载体都是互联网地面的,最近包括中国,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发星这个事,很多的卫星频繁上天,高轨卫星早年很多,现在低轨卫星现在也很多,卫星的传输对数字经济的帮助也很大,卫星的传输和卫星互联网结合起来,我们叫卫星互联网的传输,将来可能是帮助数字经济能做很大的新质生产力,所以我们做了卫星互联网安全的工作。这是在载体方面的新质生产力。
另外就是在数据应用方面,数据只有应用才能产生价值,我们发现很多的客户,尤其是比较大的一些重要的单位,他们都有大的数据资产,我们就是开发了一些产品,如果应用了我们的产品,就能够完成这个数据的交换和应用,这是一个新技术,在很多行业比如说金融科技,能源,还有公共安全等这些行业都有大量的商业化的案例。
最后一个就是传统企业有更多的数据。我认为网络安全也算一个传统产业,我们一直是做产品的,但是我们有大量的数据,有漏洞库,还有识别产生的指纹库,这是研发过程中的一个产出。我们在研发过程中发现,如果我们能够先把产品识别出来它是什么,然后再去检测它,准确率就高很多。所以我们就发明了一种技术,每个产品比较唯一IP特征,我们叫指纹库,就能够判断它是什么产品。这个指纹库我们这些年积累了非常多,它就形成了数据资产。形成指纹库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新质生产力,指纹库拥有的过程也是一个新质生产力。
所以我想结合今天的主题,在数字经济各个领域,各个维度,我们很多可以做到新的技术的诞生。
|
|
|
陈京南:
我补充一下,今天的主题是围绕着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在数字经济里面,因为传统的我们是做物联网大数据,佳华科技是所有上市公司第一个走通了数据资产从登记,到评估,再到融资,再到入表,再到交易,所以这是我们传统做数据服务的公司,能够把自己的这些数据资产通过它的价值化和资本化,还有数字化落地的一整套。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为这个也是一种科技创新的能力,所以这是第一个。
第二,我们要跟实际的去进行结合。我们所说到的数据要素也好,数字经济也好,数据资产也好,作为我们做的这些都是做科技类型的公司,所以我们自己率先要去尝试这条路,在这条路里面取得收益。
第三,我们要有一种产业赋能能力,作为佳华来说,在整个数据要素过程中,我们确实是受益者,因为我们拿我们的数据资产融资了,我们也入表了,入表会对报表中的一些财务数据是有一定的改善。作为我们来说,我们也希望把这个能力能够赋能到行业里面其他在做数字化转型,拥有数据资产的这些公司。所以我们就做了一套数据要素的平台,这个平台它的整个的研发过程就是把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经历到的一些问题和一些需求,都做了信息化的工具。入表以后,模拟一下财务数据和财务报表能改善多少,这些数据资产到底在质量评估里面能打多少分,在做价值评估的时候大概能值多少钱。以及你在交易的时候,你该取得的登记,你对应的一些交易记录,包括这个过程中最为核心,最为困难的就是一些成本分摊和财务系统的打通,我们把这些也做了一个信息化的工具,也希望能够把它赋能到行业里面,赋能给其他的企业。
|
|
|
主持人: 其实这个圆桌对话就是希望大家以这样一个更轻松,更自然的状态,通过对话聊天来激发更多思想碰撞的火花。陈总补充了一下自己的观点,来自安博通的李总,您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
|
|
李远:
关于新质生产力其实有很多典型的产品,或者说典型的案例,比如说算力,我们今年做了一个事情,是进入了算网融合,以及配套的安全防护的领域。算力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可能就像火电这种资源一样,一旦大规模被使用以后,肯定会面临一个集中调度,面临资源整合,面临跨网资源传输的问题,可能是网络问题,还是介质问题,或者是资源的问题。我们在新时代,尤其是新质生产力大量提出以后,有很多像算力一样的这种资源被提出,平时我们看到的百模千态和AI是经常表面上看到的,实际上下面还有很多的基础设施,基础资源在保障这些业态的运行。
我们做了统一的算网融合调度之后,并且给它配套了一些安全措施,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在新质生产力新生态下面,围绕着这些新业态的新的商业形态。包括我刚才讲的云网端,我们做信息安全行业有很多云安全的,有很多端点安全的,还有一些工业互联网的安全,其实我们围绕着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新型生产工具和生产关系,会有非常多的商业机会可以延展。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
|
|
主持人: 来自机构的从另外一个角度带来您的观点,有请黄总。 |
|
|
黄楷:
我是来自国联证券的黄楷,我们看到新质生产力其实是有技术的革命性变革,还有包括像产业的深度升级,还有包括要素的创新性配置而催生的,对数字经济来说实际上在这三个方面都有非常大的贡献。
我们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就像大模型、物联网,还有5G等新技术,也催生了非常多的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产业,涌现了非常多的新兴企业。像软件服务,还有通信,还有电子业为代表的数字产业化的市场规模也在实现比较高的增长。在要素配置方面,我们看到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地发展,还有包括数字经济更进一步的深化,我们看到数据其实也增列了新型生产要素。就像数据要素其实是有非竞争性,还有非消耗性,以及边际成本近乎为零的优势。我们看到它和传统的土地、劳动、资本等这些传统要素也在做结合,也是呈现了这样一个乘数效应的最终结果。
在赋能产业的方面,我们也看到金融行业不断通过融资的方式,去为这种战略性新兴产业去做赋能,整体来看我们发现数字经济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引擎。
|
|
|
主持人:
其实刚才四位嘉宾已经在自己的观点中给我们简单介绍了如何以数字经济来助推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实践的。
接下来请大家再结合具体的案件,具体的场景,具体的操作来给我们详细的介绍一下。
|
|
|
袁先登:
我讲一个方向,这个方向是一个比较大的创新。网络安全这个产业是九几年开始诞生发展的。那个时候已经有很多老大哥,我们怎么和他们怎么竞争,我们要做一点新东西。当时我们把主要的方向聚焦在资产管理,不是简单的安全保护,而是资产管理。我们公司的使命让网络公司更有序,资产管理是我们的一个方向。
如何创新和如何实现,我们有一系列的产品,我们有一个产品叫做空间探测产品,它是能够识别到某一个设备所有的特征,它是什么,什么品牌,软件和硬件怎么运营,上下游怎么互联互通,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我们又发展了一个产品叫资产测绘产品,我们把这些特征数字化,数字化就开始形成了数据要素。数字化还不够方便应用,所以我们又发展了一个新的技术,叫网络空间地图技术,能把这些数字画成一幅地图。每个设备,每一个IP,每一个网站,都能构成一个和现实社会一一对应和良好映射的地图,就好象出门的物理世界的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有了这个就在上面衍生了大量的应用。现在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单位,金融科技和科教文卫都在应用安全地图,然后把他们的资产用地图方式很直观,便于管理,⋯⋯同时也能产生大量数据,是我们客户自己的数据资产。
我们一方面产生了自己的,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客户的,这些一系列的创新就是我们看到了数字经济这个趋势,然后我们坚定了数字经济这个发展方向,持续多年研发来的,这就是具体应用的案例。
|
|
|
主持人: 今年5月份的时候,盛邦安全发布了一个全球网络资产空间测绘平台,这个平台能详细介绍一下吗,平台发布有四个月时间,发布之后有哪些变化呢? |
|
|
袁先登:
感谢您对公司的关注,我们自己原来的网络空间地图产品是软硬一体的产品,功能非常强大,但是价格也比较高,所以是比较大的G端和大B端客户才能购买的。现在云端的技术发展都很好,DDMAP就是互联网端或者是云端网络空间地图的应用,可以通过买帐号和买服务的方式,让你很方便地去使用这些空间探测,测绘,画图,生成数据要素的这么一些功能。它就适合更多面积的去推,更多的企业去用,能够普惠到更多的小B,甚至个人的一些客户。
推广了四个月,使用的人是非常多的,也引起了很多高校的关注。昨天有学校的领导去我们那里调研这个产品,我们希望给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去体验数字化经济的工具。
陈京南:整个生态环境领域里面的外美,就是我们说的青山绿水,内丽就是内心很美丽,内丽提到的就是低碳,还是新质生产力,气质佳是生态环境体系建立了一整套的治理体系和监管体系。也提到了全国碳市场,现在八个行业,马上除了电力以外,还会有三个行业,就是电解铝、水泥和钢铁,也会纳入到整体的开放管理。特别提到了全国碳市场信息网的建设,实现了监管的常态化,因为原来是靠各种的突击检查,现在是能做到监管的常态化,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数据治理和企业排放的监管体系,这里面就用到了大模型、大数据,各种算法和各种分析。同时做到了效率的提升,并且有效的提升了全国碳市场的数据质量。
作为佳华来说,我们是全国碳市场信息网的建设和运营单位,从部里面到国信办提到的,我们认为新质生产力用到的很多核心技术,刚才提到了大模型和各种数据分析和比对办法,还有数据校验,实时采集,数据的比对,所以新质生产力也好,数据也好,做到了为美丽中国的外美,内丽,气质佳,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
|
|
主持人: 佳华科技是全国数字经济科技示范企业,我们在数字化融合方面做得非常不错的。我们在赋能碳市场,激发绿色发展动力这一方面,包括现在大家都在提倡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样一个话题和背景之下,我们这样一个示范企业有没有新的内涵? |
|
|
陈京南:
试点示范,其实这个过程非常难,因为我们参与北京市的试点示范是从2022年就开始,北京经信局就开始组织很多企业去尝试怎么样把自己的资产,首先是要数据资源化,第二,未来是要资产化,最后才叫做资本化。所以经过这两年,我们也参与了一些包括财政部的各种调研,还有各种课题,以及对现在颁布的各种政策做了一些建言献策。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作为一个企业,我们把整个公司的一些治理方式,比如说我们现在按照数据工厂的模式,把我们的研发人员工作的性质,还有运营人员,技术人员都是做了各种岗位,做了明确的定义,并且也做了一些通过他的工时,通过他的成本,去做了很精准的成本计量。因为现在的入表是按照成本法来入表,在你的数据资源确权的基础上,要把工作区分出来跟数据资源相关的,哪些与日常工作相关的,这个要数据化的能力做支撑。
另外,在参与到全国碳市场的过程中,同时我们也服务了很多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其实体会到对企业来说,从国家角度是按照排放做整体宏观的监管,但是对企业来说,第一步可能是有效的,准确的把你的碳排放做统计,做计量。下一步对企业更大的价值,其实它还是减污和降碳,也就是你怎么用新质生产力和数字化的技术能够更有效降低碳排放,能够更有效的提质。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们也在使用我们的大模型,各种算法去寻找企业最优减排路径。那也就意味着对于生产型企业,我们可能我们要把行业里面各种数据,各种减排方法拿出来之后,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最后找到最优路径,最优路径对企业来说就能带动企业更好的减排,更精准的减排,同时能够帮他带来更高效益的提升,这个是从我们角度,其实对这些问题的一个不断加深的理解过程。
|
|
|
主持人: 其实这也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寻求最优解的一个过程。 |
|
|
李远: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从运营的角度来阐述一下我的观点。从供给侧,我认为目前的情况,生态已经改变了,我们是一家做研发的企业,我了解到我们同行很多研发企业的开发的过程中,所谓新质生产力简单来讲,对AI的介入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要求。比如说一万行代码里,有多少行是由AI写的,有多少行是由人写的。比如说一个系统文件有百分之多少的比例是AI完成,不需要靠人力完成。我走访了一些技术同行和行同业的公司,大家普遍已经使用了非常多的标准工具,并且对相关的指标已经有比较深刻的强化要求。
我想新质生产力对企业本身的生产力的变化和促进,这已经是毋庸置疑,并且是深入到生态了。从供求关系和业态来讲,我认为数字经济给传统行业带来的变化都是很大的,网络地图的产品确实受欢迎,很多学生可以去订阅,五年前十年前完全是一个B端的买卖招投标,这种流程去形成生意信息流闭环的行业,也已经变成了有所谓saas化的云产品,可以通过订阅的方式,甚至可以把产品堆到用户侧,由用户像点餐下单这种模式,我觉得供求关系方面的业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对我们肯定也是一种促进。
最后就是市场侧,我认为市场侧就是顺势而为。我们今年做了算力安全相关的布局,目前来讲无论是从行业生态,行业协会,政策的支持,还是到最终市场建设,项目的落地,这些已经非常成熟了,我们具体的项目是通过运营商来完成的相关落地,比如说现在很流行的边缘计算,比如说算力路由器相关的产品,其实生态已经非常标准。
我想说在目前这么好的局面和趋势下,我们作为企业可以顺势而为去围绕这些商业机会,正常去做拓展和做挖掘。很多商业机会并不需要去教育市场,市场非常成熟,政策已经非常完善,运营商也会自己建设这种生态,所以作为企业现在应该幸福感比较强,获得感比较好,因为相关的商业正在蓬勃的发展。这三方面是我的感受。
|
|
|
|
黄楷:
我想从技术应用的角度来说,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产业非常关注的一个重点的方向,我们也看到了大模型其实在降低专业产品的门槛,减少简单的重复劳动,以及去优化人机交互的体验方面,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这一方面我们看到因为金融行业实际上是数字化起步比较早,而且相对来说发展水平是更成熟一些的领域,所以说它也是大模型应用落地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
然后在金融行业,我们看到像金融机构,还有包括金融科技的企业,其实在大模型方向上也做了非常多的布局和探索。像工行、建行和农行等国有大行都在开发自己的大模型,以及大模型应用的产品,落地在生活、健康,以及金融方面的管家视角产品应用。还有像马上消费金融,在零售方面也做了垂类的金融模型去提升普惠金融的服务能力。
所以说我们看到大模型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前沿技术的应用方向,在金融机构里面也是不断去实现降本增效的效果。我们看到主要包括三个应用的方向,第一个方向主要还是面向于C端客户的智能客服,去提高服务的响应速度,以及准确度。第二个方向,还是面向B端客户和C端客户智能风控方向,去优化产品,去拓展新的业务。第三个方向,主要还是面向金融机构自身内部的客户培训,通过大模型的人机交互能力,去提升培训的效果。
所以整体上来看,我们看到新质生产力以大模型为前沿技术应用的范例,也在金融行业里面实现了非常好的效果。
|
|
|
主持人: 接下来一个问题,我们再来关注数字经济时代,我们都知道数字经济时代是以科技创新来助推产业创新的。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我们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具体来看,我们是如何通过科技创新,然后来具体反映到我们的业务增长,包括在行业里的市场占有率,这些都是怎么来提升的,具体的表现?请大家来介绍一下。 |
|
|
李远:
关于科技创新和市场表现,我认为一个成熟,一个秩序良好的市场,当你的投入变多,你的产品创新能力变强,产品竞争力变强,你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这应该是一个非常自然而然的正循环。在信息安全行业,刚才黄总也提到了目前的国产化替代,其实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机会,并且这个建设浪潮也已经持续了几年。我想其实这对我们国内自主的民族企业,其实是非常大的一个利好。
从几年的生态来看,这个市场从一个政策驱动型的市场和合规驱动型的市场,逐渐变得市场化更加的完善。从我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大家在这个领域可能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投入,逐步在近期已经开花结果。因为国产化的趋势越来越强,也有更多的实践案例在落地,所以我想这些企业从市场占有率,从销售,从利润等,也获得了非常好的回报,我认为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良性的市场表现和循环。
|
|
|
主持人: 李总再结合我们的实际,或者咱们的产品来讲一讲科技创新是如何助推我们的业务增长的? |
|
|
李远:
其实几个核心产品,主要是安全管理类的产品,安全网关类的产品,这是我们两大类产品。刚才我讲AI在产品中的应用是非常明确的,包括我们之前跟百度AI大模型的合作,比如说在AI在智能客服,在一些信息的判断也好,在效率的提升也好,对产品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我们的募投项目有一大部分是AI基础设施,还有AI引擎训练后对我们各个产品能力提升的辅助,可能AI是在所有新质生产力里面最直接去应用到研发投入和产品成长的这么一个领域。
从实施的效果来看,AI的投入帮助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帮助用户使用更简单,帮助运维工作变得更便捷,确实让我们的产品竞争力和满意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从业绩表现来看,也得到了非常好的增长。
|
|
|
主持人: 接下来请佳华科技的陈总,佳华科技有一千多项的自主知识产权,主导参与了很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编制,这一方面你应该有很多的话想说。 |
|
|
陈京南:
主持人提到了科技创新在具体业务增长方面,有没有一些案例?我也简单说一下,因为现在咱们提到了创新也好,科技创新避免不了大模型,佳华是在生态环境和双碳领域,所以我们的大模型也不是通用的,就是在垂直领域。大模型怎么跟生态环境的这些大数据,还有双碳的大数据结合起来,能给我们企业自身也好,给客户也好带来效益。
我举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佳华在150个城市都有环保的项目在运营,这些项目中的运营工程师们,大家做的事情就是根据硬件设备采集的PM10,PM2.5等颗粒物污染情况,去分析污染情况到底在哪,什么原因产生的,目标是要给客户写报告。这些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根据我们写的每周各种报告去做一定的管控。这个过程原来我们会雇佣了大量的学统计学,学数据分析的一些人员,天天在那里根据经验,根据模型,然后分析出来以后,要写成报告。现在其中大模型的一个应用,就是把历史上做过几十万份的报告输入进去,通过模型自动可以生成分析报告和环保各种监控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基本上降低了三分之一的运营人员,所以这个在数据要素里面,前两天我们跟北京市金融局组织的会议上也在提,想把资产未来作为数据要素其中一个很关键的点,明确要有经济效益的流入。一方面是效益的流入,一方面是成本有效降低,所以第一个案例,我们把大模型跟平时的运维工作结合起来,它是可以有效的降低运维成本。
第二,大模型在双碳领域里面,大家都知道全国碳市场每天都在交易,我们在证券行业里面是有很多的预测模型,在碳市场里面现在有碳价的预测模型,可以生成碳价的分析报告,它也是用现在的大模型技术,根据各种的数据分析出来,形成碳价预测和碳价分析。就近期来看,中国的碳价在经历短期的轻微下跌之后,目前又进入到一个相对强劲的市场,所以也希望大家能够关注中国的碳市场的碳价,未来如果感兴趣,也可以跟我们联系,我们有一些碳价分析预测的东西,这也是大模型的一个应用。
|
|
|
主持人: 佳华科技一直在做碳市场,应该跟传统行业像电力、水泥这些沟通比较多,有没有跟大家坐在一起聊过,现在数字经济时代有什么样的变化? |
|
|
陈京南: 包括几个电力集团,也包括水泥、电解铝和钢铁等这些客户,我就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对于传统的电厂有多种选择,一方面当你生产的电量多的时候,那也就意味着碳排放多,国家是按照配额机制分配给你碳配额,过程中如果你排放多,到时候你有可能每年碳的缺口,碳价配额就会有缺口,你就会关注碳价,在什么时点去购买多少碳,达成履约。所以有一个碳价的判断,但是你在生产的时候,发电的时候又会有一个电价,发电多,可能卖电多,但可能碳的缺口多。还有过去的绿电和绿证,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们有给电厂的服务,可能就是你综合的决策服务,就在此时此刻,或者近期的时候,你是加大你的生产力度,还是有效控制你的力度,你到底是希望得到碳这一部分收益,还是卖电的收益?与此同时也包括其他传统行业,其实也面临着一个很明确的就是碳资产管理,我把碳底数摸清楚之后,一定会形成未来的碳资产。碳资产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去进行交易,也结合现在的转结等各种方面的政策,所以对企业来说也要时时刻刻关注碳资产,这跟其他的金融资产也类似。也会面临着碳资产的管理,碳资产的交易。还要关注到自愿减排市场,也就是(CCER)的市场,签署到各种碳汇的开发,几种资产的配比,几种资产的交易,企业的决策,所以对于实体企业未来除了生产以外,还要关注他可能产生的碳,对应整个碳市场和碳交易。 |
|
|
袁先登:
创新我们公司理解,一种是底层的核心知识的创新,一种是应用层面的创新。我们公司有一个中央研究院,是负责底层的创新,有一个烽火台实验室,是负责应用角度的创新,DDMAP就是烽火台实验室的创新。
底层创新是比较难的,现在卫星互联网安全技术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智能研究院在研究的有卫星脆弱性的分析,卫星加密传输,卫星互联网的加密防护,以及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地图这些技术,这些都是比较难的。应用层面的创新,盛邦前面五年是做基础安全产品,各个行业都可以用得上的。做了五年之后,就发现这些通用基础产品,大厂是有一些先天优势,因为这种产品的销售是需要小平台,需要大量的资金推广,需要大量的人海战术。后来我们就想我们能不能把基础的安全产品结合客户的一些实际工作场景做一些创新,这样可能就会打开一些新的需求,并且可能客户黏度高,附加值就更高一些。
还有原来有一个技术叫威胁情报多元融合技术,它产生的背景,有很多的安全企业都有大量的威胁情报,就是IP地址的一些行为。如果IP地址是有威胁的,登录到另一个企业,它是一个风险。如果把它贡献起来,集合起来,如果能给更多的企业去用,很大情况下规避了这些企业的风险。我们发现每个企业的数据结构都不一样,重复得也很多,一家企业说这个IP是好的,另外一家企业是IP是坏的,互相打架很多。中国有4000多家安全企业,有产品公司应该有400多家,上市公司都有20大几家。
我们发现这个技术不仅能用在网安行业,只要数据是多元的,都需要去重,去噪音,需要利用大数据和AI的方式生成一个相对概率安全的结果,我们要判断今年的粮食是不是丰收,不需要靠科学家到田头去看,我们通过遥感卫星,通过土地的水分,通过一些探头提供一些数据,这些数据拿过来通过数据多元融合的平台就能得出结论,今年是好还是不好,所以这是应用层面的创新。这些工程师虽然不是科学家,但是作为企业的工程师,我们觉得他也非常伟大。
|
|
|
主持人: 黄总您立足于整个行业,应该是对于这些业务增长的一些数据,包括其他方面应该都有更直观的感受。 |
|
|
黄楷:
是的,我们看整个数字经济可以划分成两个大的部分,第一个是数字产业化,第二个是产业数字化。对数字产业化来说,不管是新质生产力还是创新技术,像软件服务,还有通信电子等行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实际上是能够拓展新的产品,新的服务,形成新的商业模式,拓展新的客户。
然后在产业数字化里面,数字技术实际上也在不断的去赋能传统行业新的发展,去优化,甚至说是颠覆它的组织构成,业务的具体模式。
我分享在智慧煤矿方面的例子,对于煤矿来说,实际上它是经历了机械化的过程,现在正在进入到了一个数字化比较初级的阶段。对于它来说是有非常强的高质量发展的需求,除了通用的降本增效的需求以外,实际上还有非常强的安全生产,以及去减少井下工作人数的需求。通过物联网、大模型、5G等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去实现无人,或者少人的采掘、运输、监控,所以说通过这种创新技术的实现,通过智能煤矿案例的实际效果来看,在百万吨煤的死亡率,还有人效和能效方面都有非常好的改善和体现。
|
|
|
主持人: 接下来还是黄总,在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环境之下,大胆的预测一下未来各个行业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
|
|
黄楷:
大胆预测,我觉得从两个方向来看,一个是发展的角度,我们看到作为像以大模型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实际上在应用过程中,还遇到了一些问题,还处在一些比较初级阶段。在未来,我们认为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化,我们认为这些前沿技术的应用,它的范围和广度会有更好的落地应用。
然后从安全的视角上来看,刚才安博通也提到了国产替代,我们看到以金融行业为例,信创实际上不断的在从一般的业务系统去向核心的业务系统去做深入,以服务器、中间件、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等为代表的国产软件的生态,实际上也在逐步的成熟。
|
|
|
|
黄楷: 要根据自身的发展,像盛邦安全提到在应用的视角上面也要去尝试更多的落地。另外从安全视角上来看,也可以多多关注国产软件生态的发展,多多去和软件生态区做相关的适配,去抓住国产替代的机遇。 |
|
|
主持人: 陈总怎么预测行业或者企业未来会发生哪些变化? |
|
|
陈京南:
第一,像数字经济可以帮助企业更精准对碳排放各种管控更有效的去降碳,然后提质增效。
第二,现在我们也能看到绿色金融,加上碳交易市场等,用金融的手段也可以去帮助企业进一步的提升效益。第三,国家会出台一些政策,更有效的支撑实体经济。
所以未来还是会越来越好的。
|
|
|
|
陈京南: 第一,我们现在还是聚焦在数字化和绿色化这条路线,就把数字经济上面的一些投入,能够更好的帮助实体经济。第二,应用在绿色低碳,我们现在专注的生态环保和绿色低碳领域里面,去服务更多的企业。第三,我们现在也在跟各个金融机构推出企业的绿色画像,绿色金融,企业自身碳排放的核算,也希望用金融的工具能够助力到更多的企业。 |
|
|
袁先登:
我在公司兼职董秘,做预测经常被问到。今天预测行业,我想可能也会有一个不一样的预测,主要是因为网安行业是比较特殊一些,网安行业是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而发展的一个行业,不能自己独立的发展,没有意义。网络不发展,安全发展得再好也没有用,而且也不是绝对的安全是最好的,绝对的安全就会影响到效率。
所以,安全会随着技术一块去发展,不好单独预测它。但是我认为现在的科技发展是非常快,而且突破性非常高,最近比较火的AI大模型,包括脑机接口都在做第二次实验了,我觉得这些非常让人兴奋。
我也觉得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定会变得非常的便利,非常的快捷,会更好。科幻片里面看到的那些场景可能也会实现,最好在这个过程中,安全企业的存在感能够低一些,当你非常渴望保护安全的时候,说明就觉得不安全。如果要达到这个效果,当然肯定很难。安全我们经常说攻和防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像安博通和盛邦这些企业真正发展好了,有绝对的实力碾压威胁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实现期望的效果。
也算我的一个预测,也算一个祝福,或者算安全行业努力的一个目标。
|
|
|
主持人:
让我想起了一句歌词,谁说站在光里才算英雄,做网安行业是没有站在光里的英雄。
袁总给我们介绍了未来可能整个行业,包括生活可能会带来的一些变化,接下来公司如何根据这些变化,怎样调整自己的战略方向,或者说发力的重点?
|
|
|
袁先登:
对我们来说,我们就是要努力跳出传统的网络安全的圈。我们现在发现新技术越来越多,新应用的场景越来越多,甚至包括海外市场越来越大,我们如果还在拘泥于现在,就自找苦吃。现在无意之间为数字经济服务的产品,已经占到了收入20%多,还是没有集中精力去做这个事情得到的结果,我们以后也会做得越来越多。
卫星互联网这个市场特别大,传统安全企业的市场,一年的规模在600亿左右,4千多家,上市公司也有很多家,卫星互联网带来的市场不是这个数字,如何用新技术去获得新市场,这是我们最近做的特别多的事。我们的研发人员有70%的精力都在做新东西,都不是当前应试的产品。我们想看长远,找未来,先谋划,先计划好,然后再去做这些事。安全行业增速越来越变缓,有一些人比较悲观,但是我们是觉得特别乐观的,一个是很多企业都回归本质,原来不太注重经营,现在都关注经营,关注盈利,大家都专注自己的主业,这个市场就更有序。而新技术越来越多,安全的业务和场景一定会越来越多,我相信未来几年整个安全行业会走得越来越好。
|
|
|
主持人: 最后再请安博通李总给我们分享一下,因为安博通和盛邦都是属于网络安全领域的企业,在这个方面您跟袁总的看法一样吗? |
|
|
李远:
刚才黄总和袁总我们对网络安全行业做了很深刻的剖析,他们确实把这个行业的现状说的非常清楚。
其实这个行业业态就是很卷,可能去年所有的上市公司加在一起的净利润是负的,有可能我们这个行业是亏钱的。从半年报和三季报来看,这个行业还是处在一个相对比较挣扎的状态。当然在现有的情况下,网络安全整个行业的总量还是在稳中有升,我想在如今的环境下,这个行业已经算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很激烈,我们从财务角度来看,所有企业的这几年利润的恶化,或者利润的不好,来源于销售费用高,研发投入高是很正常的。人均获利去降低,这种情况可能来自于互相之间的竞争范围有点大,或者说竞争的态势可能存在着一些不良性的地方,企业之间的竞合关系还在做进一步的整合。
回到我们自己的企业来讲,核心还是在聚焦,像很多我们这样的做技术的厂商来讲,大家还是回归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回归到自己技术的强点,在细分场景,细分市场来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可能盲目扩张的现象会变少,大家都会变得更冷静,可能这个业态也会变得更加健康一点。这是我整个对行业和企业自己的看法。
|
|
|
|
李远:
我们目前核心的策略,第一就是要聚焦,我们会圈定自己以往比较擅长的一些技术领域,包括算网融合的安全,包括现在公司有三个子公司在运作,有数字能源相关的,有物联网安全相关的,还有是算力相关的,可能这几个方向是我们核心布局的方向。
从具体的策略上来讲,我们会把拥抱AI做得更彻底一点,我们有AI和数字物联的结合,AI和算力的结合,包括AI和传统安全的结合,可能通过AI来提高生产力,生产效率和产品竞争力,会是我们近期从技术上的一个主轴。
主持人:谢谢李总的分享,现在行业里的企业有的可以说正在大踏步前进,有的也是负重前行,可能大家身处的状态不一样,做企业没有一帆风顺,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都是风云变幻的,相信经过这些荆棘和风雨之后,未来一定会出现更加美丽的彩虹,和更加晴朗的明天。
|
|
|
主持人:
谢谢四位嘉宾今天给我们带来的分享。
下面进入大会第二场圆桌对话,数字技术的推动和创新,帮助企业打造了哪些更新的场景和业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又是如何推动产业变革的?
主题是数实融合,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主持人是国联证券研究所联席负责人杨灵修,有请各位嘉宾。
|
|
|